時間轉眼就到了12月。
李峰覺得自已最近一年是真的很倒霉,大體上是從去年10月份開始的。
去年10月底的時候,那會兒的他還在it運維支撐部。
部門搬遷自已晚了一步,被同級別的陳默搶走了應用支持服務共享中心經(jīng)理的位置。
當時對方靠著拉攏小團體、當“工賊”
的方式獲得了17升19級的機遇,李峰是無比的羨慕和嫉妒的。
但他很快便調(diào)整好了自已的狀態(tài),因為他知道這些負面情緒只會對自已有不利的影響。
如果自已被“嫉妒”
操控,除了在華興里白樹一個大敵以外幾乎沒有任何正向作用。
李峰記得自已應該是去年10月份的最后一天才走完的調(diào)職流程,去了解決方案部跟著老領導斌總混飯吃。
他覺得自已當時很果斷,這本來就是他的優(yōu)勢之一。
李峰的偶像是杜如晦,沒錯,就是那個“房謀杜斷”
的杜如晦。
“房謀杜斷”
看起來是房在前杜在后,實際上凌煙閣二十四功臣里面,杜如晦是排在第三,只在長孫無忌和李孝恭之后。
他的想法很簡單,我管你怎么謀,一堆想法出來完了你做不好判斷也是白瞎。
袁紹不就是好謀而無斷?
而他自已的智商是正常成年人水平,說明實際上他和絕大多數(shù)人的謀劃水平都在一個檔次上。
這樣的話那豈不是我做好判斷就好了?而判斷是有標準方法論的啊。
所以李峰從高中開始就會刻意訓練自已的判斷能力——如果需要做出決策,腦海里自動羅列出所有項目,然后出現(xiàn)一張加權平均表。
最后迅速打分除權,算出分最高、選出最利于自已的那個選項。
他高考的時候填志愿是這么做的,加入華興也是這么做的,去年底去解決方案部還是這么做的。
哪怕是去到解決方案部以后,擅長做決斷的他認識到自已在新部門里兩年內(nèi)都無望晉升到管理序列以后,就立馬把自已的所有精力集中到技術層面。
果然斌總剛站穩(wěn)腳跟以后就讓自已牽頭做了一個重要的系統(tǒng)切換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