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淮恭敬應下。
崔氏又叮囑他一番,讓他莫要熬得太晚,隨即便和墨韻返回內宅。
這一夜,書房內燭火長明。
天光微熹之時,薛淮揉了揉酸脹的眼眶,看著桌上零亂的情形,內心沒有絲毫倦意,相反充滿前世年輕時徹夜苦讀的干勁和動力。
薛明章留下的手札極有用處,薛淮從中窺見十年前揚州河工的諸多細節,而工部舊檔卷宗里的疑點大多有合理的解釋。
眼下他即便找不到翰林院內消失的卷宗,無法證明工部舊檔的真偽,依然有足夠的底氣應對顧衡的指控。
最大的危機順利解決,薛淮開始思考這件事的本質。
顧衡的動機可以理解,他身為工部都水司郎中,負責大燕境內各地水利設施的督造,尤其是一江一河及重要支流防洪堤壩的穩固,今年出了這么大的紕漏,數十萬黎民百姓流離失所,不論相關官員下場如何,顧衡都逃不脫朝廷的問責。
簡而言之,顧衡只有將責任推到他人頭上,他才有機會躲過一劫。
然而天子不會被他輕易糊弄,所以他絞盡腦汁從故紙堆中找出薛明章的嫌疑,至少要將損失最慘重的揚州府這口鍋架在薛明章身上。
那么薛明綸在其中又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013【過河卒】
薛淮起身推開窗戶,感受著凌晨清冷的空氣,大腦變得十分清醒。
依照常理而言,顧衡作為薛明綸的核心下屬,他在這種時候最理智的選擇是尋求頂頭上司的庇護,畢竟今年夏天的洪水屬于天災,人力終有窮盡之時,只要薛明綸愿意幫他在天子面前美言幾句,后果肯定不會太嚴重。
而站在薛明綸的角度,顧衡突然發難很容易讓朝野上下誤以為這是他的授意,甚至連天子都因此責問于他,因為他和薛明章同宗同源,堂堂工部尚書怎能連親親相隱的道理都不懂?
或許這就能解釋薛明綸為何要將那本卷宗交給他。
如果顧衡的彈劾是薛明綸的授意,那他根本沒有必要這樣做,哪有一邊彈劾老子一邊將證據交給兒子去尋找破綻的道理?
“看來工部并非鐵板一塊……”
薛淮很快想清楚薛明綸的處境,顧衡將他架在火上,這個時候無論他做什么都會進退失據。
倘若薛明綸對顧衡出手,極有可能動搖他在工部的根基。
若順著顧衡的心意,他又無法向天子交待,更不必說薛明章離世多年,他怎能在已故族人的頭上潑臟水?
于是他將那本卷宗交給薛淮,并且對他多番提點,希望這個遠房侄兒能夠扭轉局勢。
往更深一層去想,如果顧衡不是薛明綸的心腹,那么他是誰的人?
薛淮感覺自己終于觸摸到事件的一部分真相。
有人針對工部和薛明綸挖了一個坑,先是讓顧衡跳出來將蓋子掀開,而且一出手就是針對已故的薛明章,這樣天子和朝廷就無法漠視,肯定會順著這條線查下去。
至于最后究竟會查出什么,沒人能夠斷定。
而薛明綸助薛淮一臂之力,恐怕不只是為了妥善解決此事,多半是利用他的清流身份,徹底將水攪渾,讓局勢變成一片混沌,甚至最后有可能演變成清流和寧黨的混戰,如此一來朝野上下的關注點就不會集中在他身上。
這就是所謂的黨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