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還是有許多人心中后悔,當時應該再押些銀子在那唐寧身上的……
省試的題目,也在第一時間披露出來。
很快便有飽學之士分析,這次的殿試題目偏易,“治大國若烹小鮮”,這一道題目雖然考前沒有被人預料到,但《道德經》是經典中的經典,其中的每一句原文,都有極其詳細的注釋,可供學子們發揮的空間不多,也就是說,這一道題,根本拉不開差距。
第二道題目更為簡單,陳國與楚國的關系,與草原的關系,從去年開始,就是時事熱點,所有人都是當重點去背的,朝廷對于此事的態度也非常明晰,這道題要是答錯答偏,簡直枉為陳國人?。?/p>
這樣一來,也出現了一個問題。
留給考生自由發揮的空間不多,對于顧白崔瑯這種精于策論的人來說,并不是好事,他們的優勢不明顯,這次的殿試賭局,變的更加撲朔迷離起來。
縣衙之中,唐寧將那兩道題的答案默寫出來,交給李天瀾。
“沒想到殿試居然會出這道題目?!崩钐鞛懣赐甑谝坏?,說道:“你的想法另辟蹊徑,和常人不同,卻又有理有據,若是考官認同,應該可以劃在佳卷行列?!?/p>
殿試共有八名閱卷官,每人一桌,輪流傳閱,考官將試卷分為五等,“○”為最佳,“x”為最差,而后就所有卷中,選“○”最多的十本進呈皇帝,二甲三甲的排名也是這樣。
她的目光望向第二道題目的答案,沉吟了許久,目光復雜的看向唐寧,歉意道:“是我誤了你,這道題,你不該這樣作答的。”
唐寧擺了擺手,表示并不在意。
雖然提前準備過第一道題目,但他沒有精心準備,只是節省了思考的時間而已,終究還是自己寫的東西。
如果當時讓李天瀾寫一份,那結果定然不一樣。
答完第一道題目之后,他的優勢并不大,若是中規中矩的答第二道,他連二甲都懸,還不如搏一搏,或許會有不同的結果。
按照李天瀾告訴他的消息來看,陳楚兩國,必然是要結盟的,一旦草原上的部落統一,陳國根本不用想著能夠坐收漁翁之利,肅慎人可不是漁翁釣的小魚,而是能吃漁翁的鯊魚,楚國完了,陳國也蹦跶不了多久。
當然,這與陳國目前的政治主張是相悖的,到底會出現什么樣的結果,唐寧也不清楚。
不過管他呢,正著答也是三甲,反著答也是三甲,殿試又不會淘汰,為什么不搏一搏呢?
李天瀾走出縣衙,繞行許久之后,便來到了京師的一處驛站。
她輕輕一躍,整個人便輕飄飄的越過了院墻。
一名中年男子站在院中,急忙走過來,躬身道:“您回來了。”
李天瀾目光望向他,說道:“讓人進宮傳信,請見陳國皇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