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是安徽省城,又是長毛偽都江寧城的上游門戶,位置最是重要不過?!弊T繼洵指出道:“長毛在這里經營多年,城里不可能沒有修筑眾多的巷戰工事,我軍將士幾乎全都沒有來過安慶,對安慶城里的地形極不熟悉,又在黑夜之中倉促入城,打起巷戰來肯定要吃虧不小,還是暫時穩住,等天色全明后再進城不遲?!?/p>
“還有,蛇無頭不行。”譚繼洵又指出道:“安慶匪首林鳳翔已經被我軍冷槍打死,城里長毛諸將群龍無首,戰事期間又不可能聚在一起商議行事,另推首腦總司全局?!?/p>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軍攻勢若是太急太快,城內長毛諸賊為了自保,必然會全力抵抗,被迫與我軍血戰到底。但我軍如果放緩攻勢,讓城里的長毛看到逃跑活命的希望,反倒有可能自行棄城而逃,讓我軍可以更加輕松的拿下安慶城?!?/p>
聽了譚繼洵的話覺得有理,又考慮到自軍士卒確實對城里的情況極不熟悉,黑燈瞎火的打巷戰既容易吃虧又浪費danyao武器,曹炎忠便點了點頭,改口命令登城軍隊就地構筑防御工事防范太平軍反撲,優先保護城墻陣地休息待命,同時派遣工兵連夜在安慶城墻下搭建大型云梯,以便在天亮之后向城內戰場迅速投入兵力。
雖然不象兒子那么出名,但是譚繼洵也確實是個擅長洞察人心的狠角色,當吳軍將士就地構筑防御工事放緩了攻勢之后,壓力大減的太平軍各部反倒出現了分裂跡象,或是主張全力反攻奪回城上陣地,或是主張在巷戰中堅守待援,或是暗存逃命打算,人心不齊,全無統一主意。
堅決主張反攻拿回城上陣地的是性格強硬的劉官芳,可惜他的本部主力已在激戰中遭到了重創,本人的威信又嚴重不足統御眾將,要求友軍出兵反攻的要求紛紛被同僚找各種借口拒絕。
主張巷戰待援成了主流呼聲,可惜這些人也沒誰敢指望光憑城內之軍就頂住吳軍在天亮后發起的進攻,全都把希望寄托在集賢關和菱湖的太平軍身上,出城求援的信使一個接著一個,同時這些太平軍將領還大都是一邊高喊和吳軍血戰到底,一邊悄悄準備帶著軍隊在情況不對時跑路。
在這樣的情況下,吳軍到底什么時候和到底要付出多少代價才能拿下安慶,決定權反倒跑到了城外的馬家嶺戰場上。不過還好,打攻堅戰吳軍不敢說有完全把握,打巷戰吳軍得考慮傷亡和danyao消耗,然而打野戰主動權卻完全掌握在吳軍手中。經過了一番激戰后,到了下半夜三點左右時,馬家嶺吳軍終于還是成功打退了從集賢關跑來增援的太平軍,粉碎了安慶太平軍獲得外部增援的希望。
不過譚繼洵也沒有完全猜中太平軍眾將的心思,整個晚上,主動出城逃命的太平軍將士其實并沒有多少,還基本都是一些膽怯過甚的太平軍基層士卒,絕大部分的太平軍將士仍然還是在城里堅守陣地,還有幾支太平軍在連夜加筑巷戰工事,擺出了要和吳軍血戰到底的架勢。
次日清晨,當匆匆吃過干糧的吳軍將士做好了巷戰準備后,又把兩百余架擲彈筒放在城墻上對著城里狂轟濫炸了一番后,真正向著城里的街道巷口發起進攻時,城內局面才逐漸向著譚繼洵所預料的方向發展。
激戰了半個多小時,首當其沖的西門鄰近街道的太平軍實在擋不住吳軍的猛烈炮火,放棄巷戰陣地逃往城池深部,吳軍將士占領西門附近的街區建立城內陣地,又搬開太平軍用來堵塞城門甬道的沙包土石,打開城門讓更多后軍入城,然后才向安慶城內發起進攻。
還是在巷戰規模逐漸擴大后,太平軍沒有統一指揮和人心不齊的弱點才逐漸暴露了出來,有的街區有的太平軍抵御頑強,有的太平軍一觸即潰,有的不肯向陷入苦戰的友軍伸出援手,還有的干脆早早就躲到北門和東門附近,隨時準備出城開溜。
近在咫尺的菱湖太平軍各營也明顯態度不一,只有少數幾座營壘出兵騷擾吳軍側翼,盡力為城內守軍分擔壓力,多數的營地卻始終按兵不動,死活不肯向城內友軍伸出援手。
在這樣的情況下,吳軍將士如果再打不贏巷戰簡直就是個個該殺了,激戰到了正午時,從西門進城的吳軍將士率先殺到城中心的交叉路口,切斷了東南北三城太平軍的直接聯絡,知道敗局已定的太平軍各部也紛紛出城逃亡,只有少數幾支太平軍在城內負隅頑抗,還喪心病狂的點燃了城內糧倉。然而這么做除了更進一步激發吳軍怒火外沒有任何用處,同時孤立無援的南城太平軍也招架不住從南門進城的吳軍攻勢,徹底崩潰逃向東城,吳軍將士窮追猛打,全力追殺。
下午三點過后,城內的太平軍終于全線崩潰,爭先恐后從東門和北門逃出城外,吳軍隨之攻占東北兩門,基本掌握了安慶全城。城外菱湖一帶的太平軍看情況不妙,也紛紛逃向了樅陽或集賢關,吳軍也沒有大舉追殺,只是全力肅清城內殘敵,奪取安慶城池以為東征前進基地。
安慶這一戰,那怕是投機取巧提前一槍干掉了太平軍主將林鳳翔,吳軍仍然打得相當辛苦,耗時漫長,danyao消耗巨大,同時傷亡也相當不少。而造成這一切的關鍵原因就是太平軍在安慶經營多年,城防工事過于堅固完善,林鳳翔所部的太平軍既沒有直接參與太平天國內戰,又沒有象石達開嫡系主力那樣在兩次北伐中損失慘重,實力保持得比較完整,所以吳軍才打得這么困難。
不過還好,托了斬首戰術成功的福,吳軍打安慶仍然比自軍預計的更加順利,損失也比戰前估計的要小得多,同時長江下游除了南京、鎮江和江陰這三處重鎮外,也再沒有任何城池象安慶這么險要難打,還駐扎了重兵保護。所以打下了安慶之后,吳軍還舉行了一個慶功宴會,慶祝這場來之不易的勝利。
正所謂樂極生悲,正當吳軍上下歡呼安慶大捷時,一個走陸路西進的上海吳軍信使在歷經千辛萬苦之后,終于與吳軍東征大軍取得了聯絡,不但給曹炎忠和王孚等人帶來了上海吳軍已經陷入苦戰的消息,還介紹說不但鎮江和江陰等地的太平軍建立起了攔江防線,太平軍名將李開芳還在太平府一帶集結兵力,又在東西梁山建立起了一道攔截防線。
“狗娘養的,動作真快!”
曹炎忠罵了一句臟話,可是又沒有任何辦法,只能是趕緊派快船去給吳超越送信,請示下一步的戰術計劃,是繼續步步為營的向下游推進?還是先派水師沖破太平軍阻攔,盡快給上海吳軍送去增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