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瞧見的字句,的確是“沒頭沒腦”。都是些零零碎碎的譬如什么“付出總有回報”、“世界是一個巨大的囚籠,人人都有權利脫困”、“螻蟻也有自己的幸福”之類的玩意兒。
在他那個世界,這種東西被叫做“雞湯”。如果用得多了,還會被叫做“毒雞湯”。
每一句出現的時候都占據了整塊屏幕,得點一下才有下一句。
李云心只看了幾句就意識到,這或許是類似“簽名”之類的玩意兒。該是一個存儲什么“開機問候語”之類的文件夾。
……陳豢怎么也搞這東西?
此類話語很多。李云心是用了之前摸索到的“跳過”功能往后瞧了瞧,才起了興趣。因為在后面又瞧見一句話——
“他們真可恥”。
這句話的風格同此前那些截然不同。他瞧見這么一句就立即停了手,意識到這個文件夾,有可能隱藏著會叫他驚喜的東西。
于是他按捺心中繼續(xù)往后查看的沖動,又回到了開頭。
對于畫圣過往的研究有可能直指這個世界所隱藏的某些巨大秘密。他不能放過任何蛛絲馬跡,不能疏漏每一個細節(jié)。具體到這份文件的話,就意味著或許每一句話都有其獨特的意義。
他先將“玉簡”放在窗臺上。
然后隨手在虛空中劃了劃,便有一杯熱氣騰騰的清茶也落在窗臺上。
端起茶杯呷了一口、輕出口氣。以神識體察石山周遭的環(huán)境,確認一切安好,才又將玉簡拿起。
一頁一頁地翻看,抱著極大的耐心。從第一條一直看到第六百四十六條——用了一個時辰的時間。
到從窗外透射進來的陽光移到他的臉上、并且變成橘黃色的時候,他才又將玉簡放下——只喝了一口的清茶早涼了。
他確認的第一點是,這六百四十六條不意味著六百四十六天,時間可能更長。與其說是“簽名”,倒不如說是類似“日記”一般記錄自己心得感悟的東西。
最初的幾十條都只是單純地抒發(fā)情感。字句間透露些一些迷茫、感傷的情緒。仿佛寫下這些字句的主人對于現狀感到無所適從。李云心邊讀邊分析,認為這些有可能是陳豢剛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寫下的——對于新的環(huán)境不大適應。
可其后的兩句話令他推翻了自己的猜測,并且意識到錯得離譜。
分別是第二百二十五條、二百二十六條——
“不會有人比我對他付出得更多。為什么人人都要讓自己沉浸在恐懼里?”
“時間能安慰一切也能治愈一切。這些日子我對他們了解得更多了。在深空里除了敬畏和恐懼,能做什么呢。但好在恐懼也意味著希望。”
李云心遏制了心中猜測這個“他”是誰的沖動。
“這些日子”,意味著這兩句話之間間隔了一段時間,不是在相鄰兩天寫下的。之前的那些字句,應當也有同樣的情況。再結合這些言語當中那種揮之不去的惆悵與悲觀——處于這種情緒當中人不大可能在一天之內頻繁地記錄自己的心情。
這意味著他如今讀過的六百四十六句,或許是在三年或者更長的時間當中寫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