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無論李云心還是妖魔們、乃至于書圣的劫身,都忽視了另一個問題——
云山,究竟是為了什么而落到這通天澤中的。
說云山每五百年一落地,為的是補充陣法當中的土木之氣。但實際上當真見過云山落地的人并不多。五百年的時間跨度,已經超出了大部分修行人的壽元。
這世上一個凡人活了六十多歲死掉便可稱“喜喪”。
修士們修到意境,壽元亦不足百歲,只是身體比尋常人要強壯、健康。
到了虛境也不過是健康安樂地活百五六十歲。然而在世俗間的江湖當中,已足以被當成是“神功蓋世、不老不死的絕世魔頭老怪巨俠”。
修到化境才真正有了“仙長”的樣子。倘若喜歡便有法子青春永駐——如果修到化境時青春容顏還在的話——活上兩三百年,亦可稱得上長生久視。
而化境,是絕大多數人終其一生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再向上,便不是努力與勤奮就可以得到結果的了。天賦的因素開始顯現,且變成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些人從化境突破至真境時水到渠成,仿佛一條“天生該走”的路就擺在眼前。另一些人歷經千難萬苦,得到的只有死路。
于是真境乃至真境之上的修行人,在這世上是極少的。這些人當中有一部分曾經歷過上一次云山落下的時候。但實際上對于那些真正的修行者而言,云山在天上還是在地上,區別都并不大。
——只是短短十幾日罷了。對于他們來說,乃是彈指一揮間。
在許多人的心中真正與這事有關的,該是兩位圣人。據說云山之所能夠在高天之上行走,便是因為圣人所居的小云山之內藏有驅動整座云山的法陣。而這法陣,并非道統、劍宗所修的法術——乃是天人們的手段。
天人創造了云山供修行人居住、守護這個世界。云山的歷史,要早于玄門的歷史。
修行者認為圣人知曉那天人陣法的奧秘。但事實是,即便圣人也不甚了了。在長達五萬年的時間里,圣人們也從未一窺法陣的核心。而每五百年到了這時候,便也如今次一般——
先將運送來的東西——那些由指定區域運送而來的紅土、以及其他的什么材料置于云山將落處。當云山落下之后,其外的法陣便將那些玩意兒統統納入山中,再經由不曉得什么通道,送去小云山里。
在這許許多多年當中,從未有人真正清楚地知曉這個過程究竟如何運作。修行者以為圣人曉得,而圣人唯一曉得的是,此乃天人的意志。天人并不想叫凡間人一窺更加高深的奧秘。倘若有人逆天意而為,便只會招來禍患。在玄門的歷史當中已有此教訓,太上忘情的圣人不敢、也不會有別的心思。
但兩個游魂所扮演的偽圣并非無欲無求。他們也的確曾生出過要一探究竟的念頭。
雖說“長老們”也自稱天人轉世,但長老們對于世俗事向來沒什么興趣,而似乎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別的領域。因此在這一千年的時間里,蘇玉宋與卓幕遮是有時間、有條件一探這個奧秘的。
然而掃興且不可思議的是,明知那驅動整座云山的陣法就在小云山的浮空山中……他們卻就是找不到。
因此直到這時候,反倒沒什么人關注云山落地這件事本身了——
妖魔們想要趁此機會攻進云山。修行者們本想守護云山,但此前意識到如今的玄門已經發生了可怕的變化,于是一些高階的修行人走掉、低階的修行人死掉、沒死掉的,也沒資格曉得到底發生了什么。
最終所有人都在圍繞一個“勢”字爭斗,云山本身的奧秘,倒因為許多司空見慣的理由,無人理會了。
然而被許多人有意無意地忽略的事,并不意味著不存在。
此刻,李云心在一片狼藉的炁殿中布置將要用來對付兩個游魂、以期重新奪回通明玉簡的陣法。因此他并不知道……這浮空山上、與此同時,其實還是有別的人存在的。
——他一直以來想要一窺真容、并且將其視為勁敵的共濟會長老們。
據說長老們共有四百多人,皆有太上的境界。這樣多的太上強者,倘若傾巢而出,稱霸天下可謂輕而易舉,何必躲躲藏藏在暗中搞什么共濟會、叫兩個游魂妄稱圣人,暗中掌控玄門呢?
因而他認為或有三個可能造成了如今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