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夢公館的復式樓,早上的廚房餐廳,陽光明媚。狄老板這套住宅,雖然從沒住過,但裝修毫不含糊,居住環境,比只有水泥墻的苗圃紅磚小樓,美了不止一個檔次。
精致的整體櫥柜,簡約的實木餐桌,配上林曾新添置的奢華雙開門冰箱,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一個漂亮的現代廚房。
當然,林曾的住處,絕對少不了家居植物的點綴。
一叢baozha似的翠綠香蔥,擺在窗臺。一株葉片翠綠的細藤玉石斛生長在墻角。而餐桌的一角,擺放著青花瓷盆里,種植一株亭亭玉立的碗蓮,確是連葉片都近乎粉紅的天水蓮花。
林曾難得悠閑,給自己弄了一鍋稀飯,煎了兩塊速凍的牛排,炒了幾個雞蛋,掐了一點爬藤的青菜涼拌。
一邊吃著豐盛的早餐,一邊用手機刷著幾份訂閱的報紙電子版。
等翻到《海西快報》關于內河水生植物的報道時,忍不住一樂,覺得這個媒體,難怪能從一個名不見經傳快要倒閉的小報社,發展為如今能和清河報業的領軍《清河日報》分庭抗衡的存在。
用《清河日報》主編劉遠的話說,別人走的路,都是前人開拓過的平路,而《海西快報》的風格,卻喜歡劍走偏鋒,像一位無所不用其極的刺客。因此,報道的東西未必屬實,卻很多人愛看。
林曾略微掃一眼篇幅,全文都在質疑政府種植水葫蘆的計劃,會給城市內河河道,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看全文用詞犀利,危言聳聽,林曾倒是有些佩服這個報社的記者和編輯,在華國,能將一篇如此針對政府決策的文章在重要版面刊登,不是勇氣可嘉,就是后臺很硬。
不知道,這家報社屬于哪個原因。
雖然這篇報道針對的是他公司的凈化污水的植物,但林曾卻不太在意。
凈泉鳳眼蓮,育種空間培育的植物,本身沒有繁殖能力。就算你想讓它泛濫成災,也就做不可能。
一株凈泉鳳眼蓮能生長的空間,也就那么大,等到一定程度,就不再生長了。
九文區區長方允則,也是知道特殊空間這種植物的特性,才會放心種植。
正如林曾所料,正在《海西快報》對河道里的水葫蘆,抨擊的熱火朝天,引得讀者憂心忡忡的時候,那些每天觀察河道水面植物的沿河居民,居然發現,那些跟打了催化劑一樣瘋長的水葫蘆,居然不長了?
第一天,似乎是這么大。
第二天,似乎還是樣面積。
第三天,更是沒什么變化。
付書新老爺子退休后,閑而無事,最近的樂趣,就是觀察洗馬河上的水葫蘆。他看到這些青嫩嫩的植物,好幾天都不長了,頓時有些心急。
“喲,你還在看那河里的植物呀?”付老太太笑瞇瞇地擺弄這著自家老頭子買回來的一株水生植物,一個大水缸擺在陽臺,可不正是水珠蓮?
老太太拿著水瓢,給水缸中添加自來水。
兩朵碩大的透明蓮花,已然盛開,看得老太太心花怒放,忍不住和付書新絮叨,“哎呀,你看這株植物,長得多好,我太喜歡,多漂亮,花瓣里的水,還特別好喝?!?/p>
付書新不知為何,就是惦記著河里的植物,甚至對種植在陽臺的水珠蓮,都無心多看。
付書新掏出書柜上,曾經給小孫女買的望遠鏡,往河面的植物看去。
付老太太無語地搖搖頭,說道:“它愛長不長唄,關你什么事,不過洗馬河多了這些綠油油的植物,看起來舒服多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