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態水氣泡盆栽,可養殖水生魚蝦幼苗,水球空間根據養殖魚蝦體型,逐漸增大。可將食物研磨碎小投放花盆中,剩飯,菜梗,魚肉殘渣,皆可為食物。特殊的水晶根莖能夠吸收食物碎渣,轉變為魚蝦生長的食物養料。生長頭兩年,每1-2個月可增加一根生長枝,多養一球水生動物。早期生長枝增加速度快,十枝之后,速度漸慢,種植數十年的家庭生態水氣泡盆摘,管理良好,可達近百枝生長枝。養殖魚蝦到可食用時,用細鋸鋸斷水球。生長枝可重新長出新的養殖水球。”
“無色水球轉粉紅,需增水,無色水球轉淺藍,需投食。”
丁正將林曾的留言,從頭至尾,一字不漏地看了一遍。能明白消息里大致意思。
這是一棵能養殖水產的盆栽啊!
真有這么神奇嗎?
丁正將這盆“家庭生態水氣泡盆栽”擺好,無色渾圓的水球,似裝水的透明氣球。里面游動的青蝦,在曲面的幅度下,形態肥圓,擺尾逗趣,水波輕漾。
丁正以他高中生物的水平,研究了半天這個“家庭生態水氣泡”,可實在無能為力弄懂。
他不知道為什么這個看似封閉的球體,外表光滑,嚴絲合縫,他老板是怎么將小青蝦和清水裝入其中。而投放在花盆中的食物,又是怎么供給水中生物?
丁正很有自知之明,確定自己弄不懂之后,也不再多花心思,將家庭生態水氣泡這棵有趣的盆栽放回副駕駛座位上,啟動皮卡車,朝著回路開去。
他沒有回到朵瑙山種植基地,借著這次送林曾到機場的機會,他將積攢的三天休假用掉,正好回家陪妻兒。
路過他和林曾路過的那個農貿市場,拐進去買了些老婆兒子愛吃的魚肉菜,隨后緩慢行駛大約五分鐘的時間,開進一個有七八棟六層樓房的小區。
這種建于十多年前的小區環境不錯,除了沒有電梯,住宅條件也在水準之上,就算兩房一廳的小戶型,也南北通透,房間陽光充沛。
小城鎮的租房行情并不火熱,三樓的房宅,每月不過千把塊錢,以林曾開給他們的薪酬,支付并不算吃力。
回到家中,家中無人,雖只暫住一月,但小屋布置溫馨,已有家的溫暖舒適。
此時,兒子在學校,妻子利用閑暇,到一家西式快餐廳打零工。
丁正一邊哼著小調,一邊給妻子發了短信,然后挽袖進廚房,殺魚擇菜切肉,利落地收拾今晚飯菜。
他雖然廚藝比不上基地的主廚岳冠軍,但折騰出一桌家常菜,還是沒有問題。
肉下鍋燉煮,魚過油煎香,青菜洗凈,大門“吧啦”打開,傳來兒子清脆興奮的歡呼聲。
“老爸老爸老爸!我愛老爸!老爸你回來了!”
正在念幼兒園中班的兒子不過六歲,和丁正一個模子印出來般,連逗樂的動作都如出一轍。他像一只小猴子,手腳并用,抱著丁正的腿,靈活爬到身上。
丁正被兒子的小嫩臉使勁蹭著,心就像不斷加熱的巧克力,完全融化了。
“哎喲,兒砸!你爹老想你了!”
“老婆,我可想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