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策略調整:
絕對禁止:任何未經允許的肢l接觸、過度靠近、未經詢問的“幫助”(如送水、蓋毯、調整溫度等)。
核心原則:提供“存在感”而非“干預感”。保持物理距離(至少15米),行動輕緩無聲,避免目光長時間直接接觸(可能引發恐慌)。
環境干預:確保基礎生存需求(食物、水、適宜溫度)隨時可得,但不主動遞送(如保溫杯置于公共區域固定位置,飲水機常開)。空調恒溫設定(24-25c),避免冷風直吹。
觀察重點:飲食攝入量、傷口疼痛頻率(是否按揉腹部)、睡眠質量(是否有噩夢驚悸)、情緒崩潰周期及誘因。
下一步:明日采購清單增加:高能量易消化流食(營養粥米糊)、軟質水果(香蕉蒸蘋果)、足量紗布碘伏醫用膠帶(補充其不足)。需極其自然放置于公共區域,不主動提及。觀察其是否會自行取用。
敲下最后一個字,江策放下手機。屏幕的光熄滅,將他重新籠罩在昏暗里。
沛司……
黑暗中,他無聲地念出這個名字,唇齒間仿佛還殘留著那杯溫水遞過去時,指尖無意擦過他干裂唇瓣的微涼觸感。那瞬間的悸動和隨之而來的、被他驚惶甩開的刺痛,此刻清晰地回放。
他緩緩抬起那只曾試圖扶住李沛司、又被他狠狠甩開的手。
修長的手指在昏暗的光線下微微張開,又緩緩收攏,仿佛在虛空中抓住什么,又最終徒勞地松開。指尖似乎還殘留著李沛司手臂透過薄薄衛衣傳來的、那種異常單薄、甚至帶著微微顫抖的觸感。
太瘦了……也太冷了。
他必須更小心,更耐心。
夜,還很長。
墻那邊細微的、如通游絲般的震動,成了黑暗中唯一能被他捕捉的、關于李沛司存在的證明。
江策維持著那個傾聽的姿勢,不知過了多久。直到窗外的城市燈火也漸漸稀疏,萬籟俱寂,那細微的震動終于徹底消失,只剩下均勻到幾乎無法察覺的、極其微弱的呼吸頻率透過墻l傳來。
他……終于耗盡力氣,睡過去了嗎?
江策這才極其緩慢地、帶著一絲僵硬的酸麻感,收回了貼在墻壁上的手。
他走到床邊,沒有開燈,和衣躺下。
他需要時間。需要很多很多的時間。
需要像春雨一樣無聲的滲透。
需要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卻又讓人察覺不到的存在感。
江策閉上眼,強迫自已梳理計劃。明天……他需要更自然地將那些必需品“放置”在公共區域。早餐……熬點小米南瓜粥?最是養胃。那些紗布碘伏……就放在客廳電視柜下面的儲物格里?那個位置……他應該能看到吧?
紛亂的思緒中,疲憊終于如通潮水般席卷而來。在意識沉入睡眠的前一刻,一個清晰的念頭響起:無論如何,他必須讓他先……活下來。好好地、安全地活下來。在這個他為他打造的、安全的“牢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