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帝怔愣了片刻,心頭一陣恍惚。
昔日,他竭力撮合明熙與寧華,原是想讓明熙遠離朝堂奪嫡的兇險,護其周全,也為延續(xù)榮國公府的顯赫榮華……
卻未曾想到,竟險些親手將明熙推入虎口。
他并非出于重男輕女的俗見,亦非覺得女子德行有虧或能力不濟,不足以匹配此位。
有母后的先例在前,他比誰都更清楚:女子在治國理政上的才能,從不遜于男子。她們所缺的,從來不是智慧與胸襟,而只是一個機會。
一個能夠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機會,一個走出深閨、立于朝堂、施展抱負的機會。
所以,他即位之初便力排眾議,將女官署保留了下來。
女官署猶在,就仿佛一點薪火未曾熄滅。只要火種尚存,希望就在。
然……
勛貴、官宦、世家、乃至天底下絕大多數(shù)的讀書人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容得下這縷星星之火。
卻,絕不會再允許大乾出現(xiàn)女子臨朝攝政一事。
否則,他們心有不甘、意不能平,自然便會紛紛投向諸位皇子麾下。
有人心附庸,紛亂便會此起彼伏。
說他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都是抬舉了他們的心胸。這歸根結(jié)底,是不想也不愿讓女子分食權(quán)勢名利這杯羹,更是無法忍受竟要匍匐于女子腳下的屈辱。
就算他是帝王,一人之力也扭轉(zhuǎn)不了這種風(fēng)氣。
螳臂當(dāng)車罷了!
想想母后攝政的那些年,朝堂上流了多少血,死了多少人,多少不知內(nèi)情的文人執(zhí)筆寫怨,字字誅心;天下百姓屢被煽動,揭竿而起,就可見一斑。
明明是母后未雨綢繆、深謀遠慮,才讓大乾熬過了天災(zāi)。
可即便如此,仍有不少百姓不明就里,將一切罪責(zé)歸咎于母后身上。
他們指責(zé)母后“牝雞司晨”,說是女子干政導(dǎo)致陰陽失和,才招來上天降罪。
“明熙……”元和帝深深吸進一口氣,聲音里浸著難以掩飾的倦意,“你應(yīng)當(dāng)明白,大乾……絕不可能再有女帝了。”
他頓了頓,復(fù)又開口,字字沉緩:“至少在這太平盛世……絕無可能。”
知斷無可能,他便不會恣意縱容、姑息公主們的野心,以免養(yǎng)癰遺患。
否則,百害而無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