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十一年春,大晏開始將南方數州百姓北遷,填補因多年戰亂造成的北方人口空虛。
如今的大晏朝廷,雖說矛盾暗深,國內流言四起,妖邪滋生,可仍舊展現出了極高的運作效率。
以絡州、路州、競州、栩州為主的數州官府接到朝廷旨令,迅速便運作了起來,將大量生活困窘或者已經吃不飽飯的民眾組織起來,往往路上的兩頓飽飯就足以讓他們心甘情愿前往北方了,更別說到了北方的安頓了。
千言萬語,不過一句——
討個活路罷了。
與此同時,官府也在遷居地做足了準備。
當大量移民到達以越州為主的遷居地,便會在當地官員的監督下,以屯、營為基本單位暫時定居下來,或是進駐原先荒廢的城池與村落。
為了幫助他們盡快恢復生產,富庶的大晏一點不吝嗇,不僅承諾免費發放農具、種子與耕牛,減免賦稅,統一根據丁口撥劃耕地農田,甚至在一些較為荒蕪的地區出臺了“任其開墾,畝數無定額”的政策,也就是官府提供口糧、錢財、種子與農具,在五年之內免征其稅,在這個過程中但凡移民開墾出來的田地,全歸開荒者所有,作為永業,并設置司農司,專業負責移民墾田的管理工作。
宋游走到光州時,便與北遷的隊伍匯合了。
這些人大多是從離光州較近的路州、絡州過來的,在官吏差役的帶領下,幾乎排成幾條盤在山間的長龍,往北邊行去。
宋游這身道袍天生容易與人親近,在他說自己能驅邪捉鬼之后,隨同官吏差役便十分高興的接納了他,沿路常常與他談話。
此時道人領著馬走到了一處小山包上,借著山坡的高度,往身前身后看。
落日照行人,馬鳴風蕭蕭。
移民隊伍既看不到頭,也看不到尾。許多人都穿著破爛,甚至衣不蔽體,凄慘的隨便拄根竹枝木棍,便蹣跚的跟著大隊伍往前走動,好些的便挑著一些破爛家當,或是背著背簍,更好的便拉著板車。也有拖家帶口、領著兒女的,匯集成了這條長龍。
大家都只是為了討口飯吃。
這條長龍行走速度異常的慢,常有官差催促。
類似的長龍宋游在別地也見過一次,那是在北方邊境以外,行軍中的鎮北軍。不過只是粗看相似,細細一看,其實天壤之別。
道人倒也駐足于此,看了許久。
本次北遷人數非常之巨,為有史以來之最。
如此看去,亦是極其壯觀的。
即使放在歷史上,它也注定會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影響深遠——
此次北遷,會改變整個北方的文化,不說越州這等已是千里無雞鳴的死地,就是仍有不少民眾存活的言州等地,本地文化、人口組成亦將受到這些移民的巨大沖擊,雙方碰撞融合,最后沉淀下來,才會是千百年后人們看見的模樣。
屆時若有人考據,就會知曉,這般改變,皆來自于此時。
屆時的北方尤其是越州人,大概率便是如今宋游看見的這批移民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