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看著前方齊國的方向,道:“齊國的稷下學宮,乃是天下道家的中心,小友若是想要在道家的治國理念上再進一步,恐怕也只有稷下學宮能幫助你了。”
“我之所學,對你來說,恐怕幫不上忙。可惜,要是我的好友惠子未死,倒是可以將惠子介紹給你,你和惠子倒是有很多相通之處。”
莊子是宋國蒙城人,是當代道家學派的名人,名傳天下,昔日楚威王聽聞莊子的名聲,曾經派遣三位大夫邀請莊子出山相助,但是被莊子拒絕了。
莊子和惠子惠施是好友,兩人對生活的態度截然相反,但不知道怎么回事,兩人就成了至交好友。
頭上插鳥毛的人,是楚國道家學派的鹖冠子。
鹖冠子聞言惋惜道:“惠子之名,學生早有耳聞,可惜緣分不足,學生數年前趕到魏國時,惠子已然故去,未能得緣一見。”
鹖冠子具體叫啥,已經沒有人知道了,因為他喜歡在自己的頭上的帽子上插兩根鹖雞的羽毛,加上他本人師從于道家學派,而被周圍的人取了一個外號鹖冠子,他自己也認為這個名號不錯,在外游歷時就自稱鹖冠子。
鹖冠子早年從楚國出來外出游歷,不久前經過宋國,知道莊子的名聲,就前來拜訪道家的前輩莊子。
這一次的拜訪,對鹖冠子來說,算是長見識了,莊子的思想和他所學的道家入世理念,是兩種截然相反的道家思想。
莊子崇尚自由天道,思想天馬行空,講究天人合一,發展了老子清靜無為的思想,和當前道家的主流不同,莊子是一個隱士派。
和莊子交流一段時間后,鹖冠子深深的被莊子所折服,甚至在和莊子交談中,有那么一瞬間,想要和莊子一般,歸隱山林的念頭。
可能因為鹖冠子還年輕,還沒有施展xiong中抱負的緣故,鹖冠子立即掐滅了這個突然冒出來的不好的苗頭。
莊子自然看出了鹖冠子內心的矛盾,而且在交流中察覺鹖冠子在道家、兵家、法家、墨家的學說上,都已經有了極高的造詣,加上初見鹖冠子時,他那種積極入世的態度,于是讓鹖冠子前往齊國稷下學宮一游。
現在的稷下學宮,鄒衍、田駢、接子、環淵等人,都是稷下學宮道家的宗師。其中鄒衍脫胎于道家,發展出陰陽家。加上不久前去世的慎子(慎到),這個同樣脫胎于道家,但是卻是法家創始人之一的道家宗師(商鞅申不害慎到,分別是法家法術勢的大宗師)。
稷下學宮的道家,可謂是人才濟濟兼容并蓄,各種學說全都有(孟子已哭暈在廁所,面對這一票道家宗師,自己本事再強,單嘴難敵眾口,哪怕極得齊宣王信任,儒家在齊國始終打不開局面,齊宣王對孟子的建議,總是覺得孟子說的極有道理,但是從來不采納。)。
正是因為如此,莊子才勸鹖冠子啟程前往齊國。
因為雖然同屬道家,但是鹖冠子和莊子道路卻是不同的兩條路。
鹖冠子所學全是出世治國的道理,是關于治國的策略和方法,而他本人已經游歷過秦楚韓魏四國,剛剛從魏國出來,打算借道宋國拜訪莊子后,前往齊國。
結果遇到莊子后,鹖冠子就被莊子帶偏,陷入迷茫之中。
直到一天前,莊子勸說鹖冠子前往稷下學宮,才讓鹖冠子下定決心。
鹖冠子拱手行禮道:“送人千里,終有一別,先生請止步,學生告辭了。”
“好,一路小心。”
莊子目送鹖冠子離去后不久,莊子的兒子氣喘吁吁的跑過來。
莊子問道:“出了什么事?”
“父親,剛剛從楚國傳來的消息,楚國令尹昭陽不久前去世了。”
“昭陽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