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是誰,居然想出這么一個惡毒的計策,在見不到魏王的情況下,空有一身計謀,全都用不出來。
有田需那個老匹夫在魏王面前造謠中傷陷害,加上這幾年魏王一直對他不信任,尤其是去年面對秦國再次慘敗之后,這種情況尤為明顯。
魏王迫于壓力,一旦會殺他討好秦國的,就算魏王心軟,田需身為魏國的相國,極有可能會先斬后奏,先取他的項上人頭,在回去稟報魏王,那他公孫衍可就死的冤枉了。
公孫衍和田需打交道數十年,對田需極為了解。
公孫衍此時的第一個念頭,那就是立即逃跑。
只是如今他還能跑到哪去。
天下雖大,但是和秦國敵對的,也就那幾個國家。
幾年前才從韓國跑出來,韓國如今是秦國的盟國,而且韓王恨死他了,肯定不能去韓國。趙國朝議上已經說清楚了,靠不住的。
齊國雖然遠離秦國,但是秦齊之戰一觸即發,如果去齊國,很有可能會趕上這一場大戰。
可是如今楚國態度不明,而且秦楚之間因為巴蜀問題,烽煙密布,秦國爆發第一戰的國家,極有可能是楚國,而不是齊國。
那么究竟是楚國,還是去齊國?
這個問題以后再考慮,當務之急是先離開大梁,免得成為替罪羔羊。
魏國大梁賓館,昭滑得到張壽被刺身亡的消息,思考這一件事對楚國的影響。
毫無疑問,張壽之死,影響最大的還是秦國與魏國的關系,張壽是張儀提拔上來的人,張壽死了,為秦魏關系蒙上了一層陰影。
這對于楚國來說,一方面可以將秦國的注意力轉移到魏國上,如此一來對于楚國的外交局勢是有利的。
另一方面,如果秦魏關系破裂,秦國肯定不會再越過魏國,勞師遠征攻擊齊國,對各國合縱伐齊是不利的。
現在魏國的最需要做的是立即修復秦魏關系,消除張壽之死的不良影響。
怎么消除,昭滑立即想到了一直致力于合縱抗秦的公孫衍。
要是魏國干掉了公孫衍,那么秦王和張儀應該做夢也會笑醒,秦魏關系會立即變得親密。
公孫衍要是死了,魏國就失去了一個堅定不移的抗秦派。
這對楚國聯合三晉對付秦國不利。
想到這,昭滑下定決心,公孫衍肯定要被當做殺害張壽的兇手,但是也不能被魏國殺了。
只要公孫衍被魏國驅逐,那么對秦國來說,張壽就算是死的有價值。對于楚國來說,活著的公孫衍,遠遠比一個死去的公孫衍要有價值,這天下誰也不會懷疑公孫衍對抗秦國的決心。
縱觀張儀一直以來的外交策略,都是以爭霸為核心,具體的策略上,就是親魏善楚,利用楚魏兩國,奪取天下的霸權。
而秦王利用司馬錯的策略,率先攻下巴蜀兩國,是對張儀交好楚國外交策略的嚴重破壞,而魏國因為屢次遭到秦國的攻擊,以及公孫衍等人的阻撓,一直在合縱連橫中搖擺不定。
所以公孫衍無論是被殺,還是被驅逐,對秦魏兩國來說,都是親近交好的偉大進展。
就在昭滑思考如何幫助公孫衍逃離魏國時,一個門客走了進來,道:“君上,魏國犀首公孫衍來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