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沐的患得患失,一直持續到沈之越再度進組,終于得到緩解。
她緩和幾天,這才后知后覺的意識到,這種因對愛人產生占有欲而引發的不安全感,其程度是直接跟沈之越是否在身邊掛鉤的。
他在身邊時,她是很開心,可一旦那扇“別扭”的門開啟了,它就關不上了,她總是不自覺地想,他喜歡自己有多少呢,是不是和過去他對別人有感覺一樣?
哦,他對她一定不是愛,她想她也不是愛,因為人們傳頌的愛情是生死不渝的,可他們不是,他們離開對方都能好好的活。
是的,離開后能好好的活。
問題是,現在在一起,她卻做不到“好好的活”,她很煩躁。
這個陌生的自己,她突然不知道該如何相處了,于是出于本能的反應,她想到了母親沈韻。
葉沐去找沈韻那天,沈韻剛結束和蕭固小叔的約會。
見到苦惱的葉沐,沈韻還沒問,就已經猜到大概。
等葉沐把事情一說,沈韻安靜了片刻,終于嘆出一口氣,她看上去比葉沐還要受困。
葉沐心里有點慌,不明白這是不是宣判了“死刑”,就像是醫生對著病人嘆氣一樣。
直到沈韻開口,說的卻不是對她的宣判。
沈韻說,其實她一直以為她和葉之鳴對葉沐的教育非常到位,尤其是和其他中國式家長比起來,他們拼搏事業,從不克扣葉沐的剛需消費,但也沒有溺愛。他們對葉沐是包容的,從不用“沒出息”來評價她,也支持葉沐有自身的見解,更不會說“我是為你好”以及“輪不到你插嘴”這樣的話,試圖用父母的權威壓制孩子。當然,他們也不拿葉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他們明白否定孩子的優秀,就是否定自我的價值,這個道理。他們甚至覺得諷刺式和羞辱式教育是極其愚蠢的。
能做到這些事,倒不是因為沈韻和葉之鳴是多么通透的人,而是因為他們都曾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后來也曾經去尋求過答案,問世界,再問自己,他們知道一個孩子如果被這樣養大,他會極度自卑,不只不會有成就,還會容易自我厭惡,他一輩子的敵人都是自己,這太痛苦了,而那個自卑的靈魂還會到處設置障礙。
一個人如果無法愛上自己,又怎么能讓別人愛上他呢?
沈韻慶幸著,幸好葉沐沒有成為這樣的人。
沈韻甚至說,她在極度憤怒的時候,曾經后悔和葉之鳴結婚,可她就是從未后悔有葉沐這個女兒。
然而直到今天,直到葉沐來找她訴苦的時刻,沈韻才突然發現自己做錯了另外一件事——當她和葉之鳴一致認為要保護葉沐不受傷害的同時,便選擇將自己滿心的不忿和指責,統統輸送給對方。
他們對對方的容忍幾乎到了苛刻的程度,稍有個風吹草動就表現得很激動,拿著放大鏡去指摘,可他們卻還在給自己找借口,認為對方才是自己的針對對象,葉沐不會受到影響。
結果事實證明,這種僥幸心理是多么的愚蠢。
父母吵架,子女怎么會不受傷害呢,就算不是受傷的主體,也會下意識代入到受害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