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展覽看下來,葉沐都沒見到陸晟本人。
這樣的場合,他又是主角,竟然沒有來么?
葉沐心里還殘留著那件雕塑帶給自己的震撼,后勁兒十足,以至于看后面的作品,她都提不起什么勁兒了。
因為她知道陸晟的這段故事,所以今天的心情和視角額外不同,她已經(jīng)感受到陸晟掙脫桎梏和枷鎖的力量了,而且他還將那些打碎的石膏塊利用起來,令《朝日》變成了《生》。
只是不知道這個“生”,指的是重生,還是生機(jī)。
藝術(shù)家和普通人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藝術(shù)家的心情和情緒,會直接影響作品的呈現(xiàn),而且有時候會出現(xiàn)兩極分化的情況。
就好比說一件作品,藝術(shù)家本人已經(jīng)拿出最佳的狀態(tài),最牛逼的表達(dá),但是普通人看到了呢,看懂的說厲害,看不懂的說失望。
而那些看不懂的人,是絕對不會承認(rèn)是自己的眼界不夠高,理解不夠深的,他們對世界的接受度是排他的,否定一切自己不能理解的存在,就只能接受自己層次的表達(dá),淺顯易懂最好。
而對于自己的淺薄,他們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但凡是超出的,就是“垃圾”,稍微含蓄點(diǎn)的表達(dá),就會說“太讓我失望了”。
這對藝術(shù)家來說,就會產(chǎn)生一個矛盾的點(diǎn)。因為群眾永遠(yuǎn)是不渴求真理的,人越多越容易烏合之眾,而真正清醒的藝術(shù)家,對于烏合之眾的言論根本不會在意。可反過來講,能做到不在意的人又有幾個呢?
“清醒”是一門定力功課,也是要修煉的。
就拿陸晟的雕塑來說吧,剛才葉沐聽到的都是懂行的評論,等她轉(zhuǎn)了一圈回來,又聽到了一些看熱鬧的游客的評論。
基本上他們都在說“看不懂”、“什么玩意兒”、“這都是些什么呀”、“亂七八糟的”。
這樣的聲音額外的大,他們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恨不得全世界人民都來附和。
而當(dāng)旁邊有人附和時,那些發(fā)表看法的人就更志得意滿了:“是吧,都這么覺得吧!就這種展覽,還敢要錢?!”
真是吵死了。
葉沐投去鄙視的一眼。
這大概就是《烏合之眾》里提到的定義,為了更快融入群體,個體會降低自己的智商去迎合,去個性化。真理雖然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里,但掌握真理的人是孤獨(dú)的,離群索居的。
葉沐忍了一會兒,等到那幾個聒噪的游客離開之后,她身邊又多了兩個人。
他們一直都很安靜,而且站了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