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背上背著一口鍋,左手提著父母準備的特產,右手提著自己買的肥美漕運鴨,好奇地在繁華熱鬧的街道上左顧右盼。
顧閑在富庶的江南長大,倒也不是沒見過世面的窮小子,不過看著這既熟悉又陌生的街景心里還是感慨萬千。
(請)
1
不必旁人指路,他都知道往前走一段路是東四牌樓,是個豎著四個大牌樓的十字路口。
南牌樓上寫著“明照坊”三個大字,顧閑這次的目的地就是那兒。
今年張居正在老師徐階的推舉下順利入閣,終于有資格在門上掛個“府”字了,自是趁機置換了一處稍微大點的宅院。
早在置辦好新宅時,張居正就給二老去了封信,告知他們新的住址,表示以后寫信可以改送到這里。
不得不說,這樣的張居正比清末以及民國學者們吹噓的完美改革者要鮮活許多,至少顧閑讀到這封信時就有點感動。
發妻都去世十幾年了,還能在更換住宅時第一時間告知岳父岳母,實在是個念舊情的人。
顧閑手里有張府地址,一點都不急著登門找人。他揮別了送他來京師的同鄉,在路邊好奇地看人家做白水雜碎。
這是很普通的一道平民小吃,顧名思義就是把豬腸、豬肺、豬肝、豬心等等一鍋燉了。
這些豬下水得經過特殊處理才好吃,像這個店家就用草木灰燒出來的堿水認真搓洗著豬腸,老練的手法引得顧閑津津有味看了半天。
他還很自來熟地跟人家嘮嗑起來:“您不怕別人把你的手藝學了去嗎?”
那攤主笑呵呵地說:“怕什么,別人就算學了去,也沒我做的這么干凈好吃。”
別的不說,光是這個灰水就是第一道門檻,別人做的都沒他做的好用!
顧閑一聽攤主這么自信,興趣更濃了。他麻溜說道:“那我可得嘗嘗了。”
攤主笑著努努嘴,示意他看向灶上那冒著熱氣的大鍋:“喏,那里有一鍋快燉好的,你再等一會就能吃上了。”
顧閑放下手里的東西拉了張板凳坐下,邊和攤主閑聊邊等著白水雜碎出鍋。
京師的天氣不知怎么回事,快五月了還冷得很,尤其是臨近傍晚,顧閑一個南直隸人覺得此時此刻很需要吃點熱乎乎的東西暖和暖和。
等第一口白水雜碎下肚,顧閑就知道攤主確實很有自信的資本。
雜碎吃的就是個“雜”字,每種內臟都有不同的口感,每一口都有不一樣的滋味——可惜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雜”得好吃。
眼前這碗白水雜碎就非常美味!
顧閑飛快吃完一整碗白水雜碎,熱情地夸贊起攤主的手藝來,同時用行動和語言表達了自己的喜愛。
就這么成功收獲了自己在京師的第一位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