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兩漢以來,封爵主要為王與列侯兩等。
漢初曾制定下非劉勿王,非功不侯的規矩。只是自東漢中期以來,出現了大量的宦官侯,外戚侯,恩澤侯的封號”使得非功不侯的原則敗壞。當然了,似縣、鄉、亭侯的爵位序列,并沒有出現變化只是多出了許多名號侯。這種爵位只是表彰功績,并無實際的封地和食邑而且不能世襲。
連宦官外戚都能封侯,更何況曹汲有大功勞?
但問題是,封曹汲為侯,必須要得到朝臣的同意。
郭嘉還好一些,荀攸的態度就變得格外重要。
至于諸冶都尉這個官職,倒是實實在在的升遷。此前,少府已沒有水衡都尉,主水軍舟船器械,又有典曹都尉掌供繼軍糧。諸冶都尉的職責,就是監造兵器鎧甲器椅,比千石,也就是每個月可以獲得九百斗的傣祿。這個升遷,就目前而言,說實話還真沒有人比曹汲合適。
曹汲在河一工坊做的很不錯,如今把他的這個才能,擴大化。
荀攸想了想,點頭道:“諸冶都尉,非雋石莫屬……只是這河一侯,雋石的資歷略有不足。”,是資歷不足嗎?
不是!
說穿了,走出身的問題。
荀彼雖然沒有說明白,可曹操卻聽出了其中含義。
他想了想,掉頭對郭嘉道:“奉孝可有什么好主意?”
這出身的問題,還真是個麻煩事。
郭嘉想了想,突然問道:“年中雋石還都述職時,我曾聽他說過,他生在南陽,但其祖上,卻非南陽人……據說其先祖是在征和年間遷至中陽山,乃共侯之后……不知是否是真的。”,荀攸一口水噴出去,抬頭看著郭嘉,半晌說不出話來。
而曹操更是一陣劇烈的咳嗽,半晌才緩過勁兒來,一時間竟不知道該說什么才好。
你問這二人為何會有如此強烈的反應?
那還需要從西漢始建開始說起。高祖劉邦興漢,帳下有一人,名叫曹參,和高祖皇帝是同鄉。
此人也許沒有張良韓信蕭何那樣有名,但卻是興漢功臣中的二號人物。
后世有蕭規曹隨,正是這位曹參。曹參有子,名為曹蠻(
二聲),為平陽侯,在高后時期任御史大夫。孝文帝即位后,免職為侯,死后謚號靜候。曹蠻的兒子曹奇,為侯七年,謚號簡侯:曹奇的兒子曹時,娶了平陽公主,為侯二十三年,謚號夷侯;曹時的兒子曹襄,又娶了衛長公主,為侯十六年去世。這曹襄,也就是郭嘉口中所說的那一位“共侯,。
曹襄的兒子曹宗,于征和二年,受武帝太子發動兵變一事的牽連,獲罪被處死。
其曹氏封國隨之被廢除,曹氏子弟也流落四方。其中有一支子弟落戶于譙縣,也就是后世的安微省毫縣。
曹操,也就走出身于譙縣曹氏。
郭嘉說曹汲是“共侯,后裔,豈不是說,曹汲和曹操是同宗?
如果是這樣的話,莫說是,河一侯”就算是封曹汲為關中侯,關內侯,也不會有人反對。
曹操心道:我就是讓你幫我想個主意,可沒讓你給我拉親戚啊!
一時間,曹操有些哭笑不得,看著郭嘉連連搖頭。
哪知道,郭嘉正色道:“主公,這可不是嘉胡言亂語,而是曹汲親口所說。當時文若也在場,聽到后也非常驚奇。不過我們能感覺得出來,雋石并非信口雌黃,他甚至不知道曹公也是曹相國之后,只是隨意談及。文若為此還查了雋石的族譜,其先祖名叫曹敏,于征和四年落戶中陽山。而曹敏,則是共侯第十九子,但非嫡出……今日若非公達提及,我險些忘記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