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的梆子剛敲過。
“發什么呆呢?”李掌柜突然用沾著泥的手指刮了下他的鼻子,“剛才不是嚷著要認真當小夫子?再磨蹭太陽都曬屁股了。
”爹真的是很有智慧的人吶,以及智慧這東西,果然和你做多少次人沒有關系。
“鐺——”李承澤把他爹送他的小鑼往藥廊下一掛,只要一上課他就敲上一敲,聽到這聲兒,大家就知道得安靜聽講啦。
這面鑼可是有講究的——正面刻著“勤學”,反面畫著只打瞌睡的小烏龜,是他爹前不久特意找銅匠打的。
鑼錘一敲,余音能在巷子里轉上三圈。
七八個蘿卜頭聽到鑼聲立刻挺直腰板,其中鐵蛋還條件反射地擦了把鼻涕。
上回他鼻涕滴到《三字經》上,被小夫子編成了勸學小故事講給了大家聽,現在連大人都全知道啦。
李承澤頗有些調教小娃娃的獨到法門——這些本事全是前世系統學來的。
他這套與現行教育體系格格不入的法子,偏生讓他在學前教育這方天地里闖出了名堂。
小縣城攏共就巴掌大的地界,街坊鄰里都是知根知底的。
就說鐵蛋這孩子,他爹原是季夫子家的幺弟,雖說樹大分枝各立門戶,到底還在一處地界上過日子。
說來稀奇,鐵蛋本不缺人管教。
他爹只要看李承澤旬休,卻是一定會把孩子往李承澤那個娃娃學前班里送——誰叫他們自家夫妻倆捆起來,還不及個小奶娃會教孩子呢。
李承澤這回可是鐵了心要壯大他的學前班。
看著廊下稀稀拉拉七八個毛頭娃娃,這小先生心里直犯嘀咕——這排場哪夠施展他的宏圖大志?“不成,起碼得湊夠十個!”他掰著手指頭盤算,連講課都帶著股子狠勁兒。
這天講完《三字經》,他把戒尺往案上一拍,震得書都跳了起來。
“都聽好了!”小家伙背著手在青石板上踱步,動作全是模仿自他親愛的季夫子,“昨兒夜里我數來數去,咱們這學堂還是太冷清。
今兒回去都給我問問——家里有弟弟妹妹的、隔壁有玩伴的,統統帶來!”說著故意板起臉,可惜年歲太小,怎么都只顯得可愛好笑,不顯嚴肅。
那些毛頭娃娃偏就吃他這套!別看這小先生上課時手舞足蹈像個猴兒,一會兒扮大灰狼嗷嗚嗷嗚,一會兒捏著嗓子學書生搖頭晃腦,活脫脫把學堂變成了戲臺子。
照理說這般沒個正形,該鎮不住場子才是。
可架不住他生得唇紅齒白,講起學問來又頭頭是道——在娃娃們眼里,這可不就是戲文里說的“文曲星下凡”?這么著,他的學堂反倒比那些板著臉的老夫子還規矩。
小蘿卜頭們個個挺直腰板,眼睛瞪得溜圓,生怕漏掉半句。
回家還爭先恐后給爹娘顯擺:“今兒李先生教我們”活像一群得了寶貝的小麻雀。
這么一來二去,竟成了個頂好的活招牌——但凡他早就能倒背如流。
秋陽透過布簾的間隙,在祖孫二人身上織就斑駁的金線。
李掌柜聽著車廂里傳來的講解聲,忽然覺得這輛吱呀作響的馬車,載著的分明是無價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