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哥嫂所在的桐城她還是挺想去一趟的。
那可比小縣城大多了,淘些這邊沒有的東西回來,掙點大學生活費也好。
她把手上的錢理了理:最近做衣服賺的,徐母一分沒留都給了她;加上原先攢著的小兩百;哥嫂給的大紅包;代表鎮里去縣城參加勞動標兵表彰會得的獎金;保送華大后六中給的獎金……
林林總總加起來,手頭余款四百零五塊,委實不少了,畢竟工廠里八級工的月薪待遇還沒破百。
徐母幫著收拾了一堆吃食:
木耳菌菇是她舅舅清明后上山摘了曬的,還很新鮮。
一包她嫂子娘家送的海帶、蝦米。盡管不值錢,但桐城那邊想吃未必買得到。
徐茵回憶了一番書中關于桐城的介紹,哦,那是個四面不著海的內陸省市,如今交通還不怎么發達,想吃點海味確實沒那么方便。
她心里一動,打開了個賺錢的小思路:
既然能從桐城帶這里買不到的商品回來賺差價,也完全可以捎些這里有、而桐城沒有的過去賺差價啊。
她決定出發前去趟嫂子娘家還有外婆家,多買點海味、山貨帶過去。
反正有擴容背包呢,不怕拎不動,再不濟還有系統倉庫。
于是次日一早,在她媽“家里這么多海帶、蝦皮吃不夠還要去嗎”的萬分不解眼神中,騎著小電驢出了門。
徐大嫂娘家姓李,是后海村最大的姓。
李父李母今年六十有五,膝下三子三女,除了徐大嫂,其他兩個閨女都嫁在本村。
三個兒子雖說分了家,但就在隔壁,有事一喊就能來。
聽說親家小姑來了,都很意外,放下手里的活,熱情地迎她進屋。
“茵茵早飯吃了嗎?”李母問。
沒吃的話,這就下廚煮碗掛面溏心蛋,這是本地人招待客人的最高規格。
徐茵忙說吃過了。
李母依然讓大兒媳去煮了碗溏心蛋,不放掛面,但雞蛋打了倆,冰糖也擱了不少。
徐茵有點扛不住他們的熱情,但也知道這是他們招待來客的淳樸熱情。
幸好來之前有所準備,從不顯眼的擴容書包掏出兩瓶高粱酒、兩個橘子罐頭、兩斤紅糖。
高粱酒是路過供銷店買的。
紅糖和罐頭依舊是系統里的囤貨。
李家人哪里肯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