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她身邊已經聚集了一批可用的下屬,這也很重要。不然她怎么做事呢?難道都得自己親力親為嗎?那把她一個人分成好幾個,都忙不過來吧。
路易莎是去年年底,趁著巴爾扎克伯爵為玻璃鏡帶來的巨大利潤高興的時候,請求的城市改造,而且先局限在特魯瓦。這一方面是因為,她在特魯瓦人頭最熟,最有威望,比較有底氣。另一方面,也是怕一下步子邁太大,所以先從特魯瓦做起,積攢一些經驗再說其他城市。
另外,這也有利于說服巴爾扎克伯爵……改造一座城市的花費,肯定比同時開工數座更小。而且特魯瓦作為布魯多的‘首府’所在,也是伯爵呆的比較多的城市,他當然也更有意愿將這里建設得好一些。
事實上,作為封建統治者,都是有將領地建設得更美好的意愿的。因為領地之內都是自己的‘私產’,建設得好,哪怕沒有直接利益,看著也舒心啊!這也是封建君主比買辦階級多少正義一些的原因,畢竟封建君主大多還要想著建設好自己的土地,買辦就純粹是賣國了,幫著外國人剝削本國的資源和人民。
之所以此時領主們的封地建設那么差,問題的關鍵還是沒錢。沒錢的話,那再有意愿搞建設,也只能先往后等等。
“真的沒法仿照羅馬的供水系統,修建溝渠、預埋管道……”一個教堂神甫明知道這件事沒希望了,還是要過來向路易莎確定。
路易莎肯定地點頭,讓對方死心:“沒辦法,神甫,真的很遺憾,但沒辦法……那樣成本太高了,以伯爵批準的改造資金,根本做不到——往好處想,特魯瓦城并不是一座缺水的城市,本來成本巨大的羅馬式供水系統,就不是非要不可的。”
這位神甫年輕的時候顯然去羅馬朝圣并學習過,對那兒自古羅馬遺留下來的,還在發揮作用的供水系統印象深刻。出于對羅馬的向往,以及生活方便的實際需要,他都有想法在特魯瓦城搞同樣的供水系統。
要說路易莎支不支持先進且惠民的供水系統,路易莎肯定是支持的。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伯爵給的改造資金就那么多,這樣費錢且緊迫性不足的工程自然就排到了很靠后的位置——其實對中世紀的中、大城市來說,供水一直是主要民生問題之一。
但在布魯多,這個問題倒沒那么大,至少沒那么突出。因為這里本來就是水網密布的平原,甚至有很多耕地都是改造沼澤得到的……
對特魯瓦來說,水的問題不在取水是否方便、充足,而在于水是否干凈——規模稍大一些城市,其實都有這個問題。但很多城市甚至輪不到考慮這個,他們得先解決水的基本供應(這里不是說大家都沒水用了,而是獲取的時間成本、貨幣成本較高),才能討論怎么獲取更干凈的水源。
而如果目標是干凈的水,其實供水系統也不一定能解決問題……除非是從遠離城市的上游河流引流,不然還是不干凈。只是這樣的話,成本就更高了,運水損失也大。
“按照計劃,在城內挖掘32口噴泉和水井,已經足夠普通市民生活用水了。”路易莎給神甫看了標注了挖井點的特魯瓦城市地圖:“我已經派挖井人在城里看過了,這些點都是可以挖出水的。分布在城里各處,幾乎每個家庭都可以在很近的地方打到水。”
此時城市供水,無非靠河流、泉眼、水井,以及人工運水。
河流就不用說了,特魯瓦城其實不缺,但城里不是所有人都住在離河流很近的地方。另外,以現在城市的排污方式,凡是有辦法的都不愿意將河流當做飲用水源——河流是幾乎所有臟污的歸宿,從糞便到垃圾,即便清出城了,也只是在城外的河流中傾倒而已。
所以從河流想辦法是不太可能了。
至于人工運水,就是城市市場自發出現的運水者。因為是要出錢的水,市民只有單吃的水會用它,再或者就是很缺水的城市,不得不用它……考慮到人工運水的經濟負擔、效率,這著實沒什么前途。
尤其是特魯瓦城的地下水位并不低,挖水還是很方便的,那肯定是選挖水了。
其實這是一個投入不多,立刻能大大提高居民生活便利程度的舉措——特魯瓦城大概有5千多個家庭,分布在大大小小六七十個社區。其中除去離干凈水源地比較近的(譬如位于城市河流上游,或者本區內就有天然泉眼的),以及有錢人聚集的社區(他們的宅邸中往往自有水井,沒有水井的,也自有仆人每天打水),就還有32個社區。
所謂32口噴泉和水井,就是這么來的,每個社區都能有一口。
社區內能找到泉眼的,就挖噴泉,這可不是后世城市里常見的觀賞用噴泉,而是取水用的噴泉。一些西方古代老城,還能見到,就往往會修一個大水缸大小的池子,清泉汩汩而出,人們就在噴泉池里取水。
找不到泉眼,就退而求其次挖井。水井打水要比噴泉費力一些,得用轆轤搖上去,但不管怎么說,都比每天走不算短的路挑水強得多。
挖水的前期工作早就做好了,路易莎現在和特魯瓦市政府,以及城里說得上話的人一說。32口噴泉和水井,很快由6組挖井人同時開挖——本身早就選好了點,物料、工人一到齊,噴泉和水井不到一個月就弄好了。
這期間,市民們是看在眼里的:路易莎這次全城挖井,完全是給大家的福利,沒有收取金錢,也沒有讓大家出勞役。而且這真是一件能惠及到底層市民的事兒,而不像過去,好事總輪不到下頭。
每天用水時就會想到路易莎的恩惠,這其實極大增強了大家對路易莎的信任……之后路易莎要做什么,得到配合就是一件比較容易的事了。
而路易莎選擇的第二項工程,則和廁所、垃圾傾倒有關——換個說法,這就是要搞衛生治理。
每個來到中世紀城市的現代人,絕對會對骯臟的城市印象深刻……但實際上,中世紀的城市不該這么臟才對。這時候城市規模還小,沒有工業社會的大量污染,市民也沒有那么多需要拋棄的日常垃圾……即使沒有下水道排污,也不該臟成那樣,具體可以參考華夏的古代城市。
華夏古代也有比較臟的城市,但那一般就是幾個大城,而且是城址數百年不變、也繁榮了數百年的大城。看古代記載,真和西方古代記載的骯臟城市差不多,一樣有‘屎山’、‘大惡臭’、被垃圾堵塞的明渠、鹽鹵化的土地、污染的地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