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事當然不會有人反對,不過為了防止這樣謝來謝去,太子妃殿下覺得煩。夏彭捷這次就沒有帶人去求見了,只自己一個人,跟著一個阿烏尼奧的頭面人物去了行宮——這次接見的機會本來就是這個頭面人物的,夏彭捷想著自己跟著去不多嘴,自然不會惹得人家心煩。然后人家見完了,找個機會感謝就好了。
去的時候,一切按計劃進行。不過讓夏彭捷感到意外的是,他再次千恩萬謝之后,路易莎居然沒有立刻讓他退下,而是挺有聊天興致的樣子,讓他留了下來,一起一邊吃點心,一邊陪著說說阿烏尼奧絲織業的事。
路易莎把扶持阿烏尼奧絲織業的一些方法說給了夏彭捷聽,然后又說:“現在暫時就是這樣了,應該能幫助阿烏尼奧絲織業迎來一個蓬勃發展期……不要擔心從事這個行業的人多了,就會擠占你們這些先行者的利潤,你瞧羅蘭西的絲織業迅速發展這么多年了,有停下來的跡象么?”
“織的絲綢越多,名聲越響亮,反而生意做得越大了!”
這是在讓夏彭捷這樣的絲織業先行者安心,同時也是一種預防。預防他們像此時很多行業的從業者一樣,習慣搞行業壁壘,自己上車了就不讓后來的人上車。相比起將蛋糕做大,然后分到更多,更傾向于減少分蛋糕的人數,因為覺得這樣簡單容易,還更穩定。
路易莎扶持阿烏尼奧絲織業的初衷可不是為了富幾個商人的,她是真的覺得這個產業可以做,能成為很多個家庭的生計的!
“……將來如果阿烏尼奧養蠶繅絲真的成功了,我再教你們一門技術,讓你們比羅蘭西的絲綢生產商更有優勢吧。”路易莎說著說著,忽然想起了一個‘大殺器’技能,但沒有直接說出來,只是當一個魚餌吊著。
這可不是她在唱空城計,而是確有其事的,她是想到了一個明清時期才流行起來的技術‘烘繭法’。
不可否認,養蠶繅絲其實是一個非?!畾埲獭倪^程。
它需要將‘上山’的蠶寶寶放到水中去煮,殺死其中來不及破繭的蠶,因為養蠶就是為了蠶繭,絕不可能等蠶‘破繭成蝶’,破壞蠶繭的品質——蠶繭就是蠶絲,還需要專門的人將其繅絲,方便紡織用。
養蠶是春夏兩季的事情,秋冬沒有桑葉,自然也就養不了蠶——其實也可以在喂桑葉之余,喂一些雜樹葉子(當然,也不是什么雜樹葉子都可以)。但這樣的話,一來一些選育特化過的蠶寶寶可能不愿意吃。二來,就算蠶寶寶愿意吃,也會影響蠶絲的質量。所以能喂桑葉肯定還是喂桑葉的,除非不想要蠶絲了。
這些都很好理解,但這樣問題就來了。古代那些紡織作坊,難道秋冬就歇業了,機器放在那兒不管,織工們也放她們回去,等到來年養蠶繅絲了再來?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或者是趁著春夏時大量取繭,等到過了季節,再用之前得到的蠶繭繅絲織綢?
這聽起來是個很好的解決方法,但實際過程中就會發現行不通。各地的桑蠶吐絲結繭就集中在那幾天,而結繭之后需要有經驗的蠶娘照看,想要得到優質的蠶絲,取繭的時間卡的是很死的!不能太早,也不能太遲。
而就算不要最優質的蠶絲,只求得到普通的蠶絲,也有時間限制……幾天之后蠶寶寶就要‘變成蝴蝶飛走了’!到時蠶繭就徹底不能用了。
所以摘蠶繭注定是一個與時間賽跑的工作,養蠶太多的結果往往是短時間之內,根本無法完成取繭的工作——養蠶基本都是一家一戶經營,就算辛苦一些,可以多養些蠶寶寶。取繭的時候也不是辛苦一些就來得及的了,實在是一個人多生出一雙手都取不完!
雇人也是不可能雇人的,凡是會養蠶的地區,基本上就家家戶戶養蠶了。取繭最忙的時候,一家忙就是家家忙,到哪里去雇熟手?這個活兒也不是不懂行的人隨便做的。
這有點兒類似于大家都知道經濟作物,比如說染色用的紅花靛青很值錢,但誰也無法將自家的地全種上這些經濟作物。除了一些經濟作物本身不適合連續耕種,十分耗費水肥外,最重要的就是經濟作物在幾個關鍵期需要大量人手!
相比起來,糧食作物的耕種要‘粗放’的多!
所以,歷史上為了解決摘蠶繭時間有限,但一年到頭都對蠶絲有需求這一矛盾,一般都選擇延長蠶繭的保存時間。
在這一點上,華夏古代很早就有一番嘗試了,漢代時采用的是陰攤和暴曬兩種辦法,這兩種辦法延長保存的時間有限,可能就是多幾天而已,同時對蠶絲品質的損害卻很大。在歷史上使用這兩種辦法,純粹是不得已!
但即使是這樣,還是用了。由此可見,絲織業對保存蠶繭有著怎樣的需求!
技術在進步,之后南北朝時期流行的是鹽腌法。一般是以鹽腌蠶繭,密封甕藏于地下。蠶蛹死在了蠶繭中,同時又不會污染蠶繭,而且還保證了蠶繭始終如新,使用的時候和鮮蠶繭沒有什么兩樣。
不過鹽腌法的缺點也很多,操作繁瑣、失敗之后損失很大、成本高……十斤蠶繭要二兩鹽,看著不多,實際上積少成多就是一個大數字了。事實上,在華夏后來的一些封建王朝,確實出現了專門的‘繭鹽’。
是朝廷為了官方的紡織機構保存蠶繭,專門向鹽場征收的鹽!
鹽腌法相比原始的陰攤、暴曬進步了很多,但本身的缺陷依舊非常明顯,所以再后來鹽腌法就被蒸繭法取代了。蒸繭法也是有自己的一套方法的,細節很多,不過最主體的工藝確實是是顧名思義,在一個‘蒸’字。利用蒸法將蠶殺死,然后再進行干燥處理、保存。
至于說烘繭法,只比蒸繭法晚一點兒,很長時間和蒸繭法并存,但相對來說更先進(古代信息傳播很慢,先進的生產方法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推廣到全國。如果還有一些人特意保密,以做家傳手藝,這個過程會更加漫長)。
烘繭法相比蒸繭法更不需要在意天氣,蒸繭法要求蒸過之后必須干燥處理,而這是很考驗天時的,而烘繭法就不用干燥了(‘烘繭’本身就是一種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