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商稅,先不說“輕”或者“重”,首先保證規范與穩定,要想借鑒,雖然對宋朝恨鐵不成鋼,你可以說宋朝弱,但是不能說他窮,他的商業發展確實讓人驚嘆。
她看過相關宋朝商業發展的相關文獻。
對于宋朝,商稅乃是重要的財政來源,首定《商稅則例》。
則例即是對商業活動征稅的條例和規定,之前大多是地方性征商,從這以后,是全國性、統一的征商條例,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商旅,當然此法是在地方執法服從朝廷的情況上。
商稅則例讓人贊賞的地方就是條例清晰明白,將應當納稅的商品名目詳細記錄,這樣就避免地方政府為難商販,有法可依,不用擔心被地方政府私列名目。
當然,根據時間的發展,稅法商例也要根據實際情況修改,但是也不能隨意修改,以現在的發展情況,五年一修或者十年一修,再不濟三年調整一次稅務則例。
眾所周知,商稅對于不同職業、不同商品都不一樣,錦緞絲綢、粗布棉麻、漆、筆墨紙硯、琉璃、玻璃、瓷器、牲畜、馬、各種作物、酒、木材、玉石、蔬果……都有所差異,這種差異性是與他們的技術手藝、產量價值相關,這種事情寧可定的繁瑣,也比下面的人胡亂折騰好。
除此之外,劉瑤隨機又在一旁寫了出關稅、進關稅……
不知何時,劉徹悄無聲息地出現在她身旁,好奇地看著劉瑤寫在紙上的各種字,都是日常商品名目,看著沒什么關聯。
還有那個“出關稅”、“進關稅”是何物?
他聽說民間有的郡縣有“出城稅”、“進城稅”,難道與這相關?
桑弘羊皺眉思索,想要與劉瑤的腦回路對上,難道這些是長公主想要重點收的商稅?
汲黯在一旁不語,在他看來,不管陛下如何收稅,都需要他幫忙,怎么收稅他不用摻和,但是若是有人逃稅、漏稅,就是他的事情了。
一炷香后,劉瑤察覺整面紙都寫完了,停筆正想休息一下,就見面前又多了一卷紙。
劉徹的話在她耳邊響起,“還要嗎?”
劉瑤偏頭與他對上眼,與她相似的眸子滿是笑意,劉徹見她不語,面帶無辜道:“不夠嗎?”
“……不用。”劉瑤換了一支筆,沾了沾朱砂墨,“這些就是我想的。”
劉瑤一邊說,一邊寫下“商稅則例
”四個大字,將之圈了起來,開始與劉徹等人解釋這是什么意思,所謂商稅,絕對不是單純收錢,若是利用得當,可以調整社會的方方面面,比如若是想要大力推行棉花,針對棉花相關的商稅設低些,若是不想種太多,就調高些,商品不同,商稅也不一樣,一刀切完全不可取……
劉徹一下子聽入神了,阿瑤這想法不錯,若是利用得當,手底下那些郡國亦能打壓。
桑弘羊指著一旁的“出關稅”、“進關稅”疑惑,“這又是什么意思?”
劉徹也眼含詢問。
劉瑤見狀,將這兩個詞圈了起來,“過往雁門關、玉門關外就是匈奴,所以所謂出關稅,就是從大漢賣到番邦塞外的東西,進關稅就是商人從外面賣到大漢的東西,現在西域與中原之間的商道日益繁盛,這方面也要制定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