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光四年初,竇嬰被處死。
對于竇嬰,許多人是惋惜的。
即使下旨的劉徹,心中也是可惜的。
此人雖然是竇家人,也算是剛正,景帝時期,竇嬰曾在酒宴上直言不諱地指出父皇不應該將皇位傳給梁王,也因此引起了太皇太后的不滿。
之后劉徹登基,想要“獨尊儒術”,想要掌權,也獲得竇嬰的支持,惹怒太皇太后,讓他被罷相。
竇嬰這次拿出“偽造”遺昭,也是為了搭救灌夫……
對于竇嬰是否“偽造”遺昭這事,劉徹心里已經有了自己的猜測。
……
竇嬰沒有作假,但是尚書并未有存檔,解釋只有一個,就是一開始就沒有存檔,或者說,存檔被立昭的人給清了,或者壓根沒讓存檔。
“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這則昭書太大,以父皇謹慎的性子,不可能給竇嬰留下這個。
若是竇嬰心有異端,推翻劉姓,換他竇氏上位,那怎么辦?
可是父皇就留了這份詔書……
那么,為什么呢?
“父皇啊!父皇!”劉徹長嘆一聲,仰靠在椅子上,看著宣室殿高高的屋頂。
竇嬰雖姓竇,不過在許多大是大非,比如傳位等事情上,為了劉家對抗太皇太后,而且性格剛直,父皇信任他,最后也讓他成了自己的輔政大臣。
那份詔書就是為了進一步換取竇嬰的忠誠與信任,若不是竇嬰,父皇也不敢留下那一則詔書。
而事情更妙的就是,父皇沒有留檔。
若是竇嬰圖謀不軌,劉徹大可以以矯昭的罪名將他治罪。
劉徹不想殺竇嬰,但是身為竇家領頭羊的竇嬰必須死,否則依附竇嬰的竇家黨羽不能盡除,竇嬰是太皇太后的侄子,是竇家影響的化身。
他的王朝不需要竇家再次一手遮天。
原先他以為灌夫之事,頂多給竇嬰一波打擊,沒想到竇嬰為了他拿出“矯昭”,事情后續發展,出乎他的預料,不過結果讓他滿意。
……
對于灌夫、竇嬰的下場,朝野眾人感慨不已,真是世事難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