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學會閉嘴
半個小時后。
當江洋從銀行里出來的時,手里已經(jīng)多了一張二十萬元的貸款單。
單子是江洋填的,字是劉主任簽的。
貸款的流程簡單粗暴,先簽單子走流程,然后銀行派人去養(yǎng)殖場考察,如果江洋所說的資產(chǎn)屬實,那么最快可以當天下午放款。
對于這個放款速度,江洋其實并不驚訝。
銀行的主營業(yè)務本身就是放貸,也是靠放貸去盈利的。加上這些年國家一直鼓勵個體戶經(jīng)營和發(fā)展,對于一些個體商業(yè)的貸款有著極大的扶持力度,政策相對也比較寬松。
早在1982年的時候,國家為了鼓勵個體下海經(jīng)商,華夏總行就曾拿出了近兩百億資金用于房貸,并且還是零利息。那時信貸員為了把業(yè)務做出去,幾乎挨家挨戶的敲門推銷貸款。但那時的老百姓幾乎沒有經(jīng)商的概念,更不敢去輕易的借這筆錢,擔心還不上,最終也只貸出去了40億左右。
說到底,銀行是希望把錢借出去的。
從劉明剛這個業(yè)務部主任的角度來看,“存款客戶”和“貸款客戶”之間是有著天壤之別的。
通俗來講,“存款人”只不過是把錢暫時放在銀行,是銀行賺錢的工具,是他們借來的“雞”。而“貸款人”才是銀行真正的客人,而他們借來的雞能否下蛋,能下多少蛋,全在貸款人這里。
貸款人無論貸款多少,都會實實在在的與他劉主任發(fā)生“關(guān)系”。
這才是最關(guān)鍵的。
于情于理,江洋這一步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是完全走的通的,也是非常穩(wěn)妥的。
他算準了銀行肯定會把這筆錢貸給他,而此時像劉主任這樣的角色也需要他的存在。
當然,江洋事先準備好的“敲門磚”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那就是讓貸款的速度有了一個質(zhì)的飛躍。
二十萬,在這個年代雖不是天文數(shù)字,但說是一筆巨款是絕對不夸張的。
這是很多想要一夜暴富的人連做夢都不敢夢到的數(shù)字。
而拿到這樣一筆錢,江洋只用了三天。
這就是資源整合的魅力。
夏季的炎熱讓空氣中彌漫著熱浪,街道兩旁是熙熙攘攘走動的人群。
人們有說有笑的漫步而行,他們的穿著和笑容都是那么的樸素而真實。
沒有另人煩躁的汽車鳴笛聲,沒有直聳云霄的大樓遮住天空。
道路兩旁最多的是矮小的平房,電線桿看起來雜亂無章,偶爾出現(xiàn)一座“高樓”,放眼看去也不過層而已。
鬧市之中,像是“vcd”、“租碟”、“書店”、“電話亭”之類的字樣頻繁可見,有推車的小販經(jīng)過,嘴里不停的叫賣著:“冷飲一毛錢一杯,不好喝不要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