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歷史的倒車
此時的明、清、順三方之中,北方的清國正處在全面上升期,綜合武力是三國中最強的。
順國作為新生組織,目前的組織活力是最高的,但是也是最沒有政治經驗的,也沒有成熟的根據地。
大明剩余的土地是遭到戰爭破壞最小的,總體經濟實力理論上是最強的。
但是大明朝廷的組織結構也是最為陳舊的,開始實行的政治制度也可以說是最為落后的。
國家構架都倒退到分封制度了,互不統屬的地方軍閥的作戰效率也高不起來。
這樣的大明與順國雙方聯手之后,慢慢的勉強拖住了清軍的攻勢。
持續十余年的高強度混戰之后,三方都出現了精疲力盡的傾向,戰斗的烈度也逐步降低了。
但是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里,三國始終沒有簽訂盟約,名義上始終處于戰爭狀態。
三國的邊界地區也不安寧,隔三差五的爆發大大小小的武裝沖突。
三國為了戰勝對手,也都在不斷地積蓄力量。
清國大力開發遼東的土地。
打敗了沙俄在東方的探險者和部隊,從沙俄手中奪取了西伯利亞東部的土地。
而后順著西伯利亞的海岸線繼續向東探索,甚至越過了白令海峽,進入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地區。
然后繼續沿著北美洲西海岸南下,現在很可能已經探索到加利福尼亞了。
順國則大力經營西域。
逐步擊潰收服了準格爾汗國,陸續征服了中亞草原的幾個汗國。
最終通過阿富汗找到了進入印度的門檻。
順國進入印度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之后,整個統治集團的重心就迅速轉移到了印度方面。
他們趁莫臥兒帝國內亂的機會,逐步征服和控制了印度北部的大量土地。
同時順國在神州本土的勢力范圍不斷地衰退,在嘉峪關以內的土地逐步落入了清國之手。
大明則是一路向南方開拓。
首先是將交趾之地再次納入自己的核心。
然后又逐步控制和開發了中南半島和南洋群島的土地。
老撾、柬埔寨、暹羅、緬甸、柔佛、亞齊、文萊等南方藩國陸續內附。
爪哇島和婆羅洲,呂宋和棉蘭群島,以及曾經的舊港所在的蘇門答臘島,也都成了大明本土。
南海周圍的陸地和島嶼都被納入了大明的版圖。
這樣一來,神洲本土范圍內,總體上形成了南明、北清、西順的格局。
明與清之間的戰線和邊界,基本上穩定的在了秦嶺到淮河一線。
順與清之間的戰線,最初在太行山一線,后來不斷的向西移動,最終縮到了嘉峪關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