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皎:“我書信與父親,就算州府里不愿意撥款,我私下出錢銀給魯家做,先把事情做起來再說。”
曹士安忙起身行大禮,“惠州百姓能遇到九娘子深明大義,何愁不能圖強。”
陳皎上前虛扶,“咱們都是盼著惠州好啊,我盼著惠州各處都能像魯家莊這般祥和安寧,沒有那么多紛爭動亂。”
兩人就農學事宜一番商討,都有心把這事給做起來。
陳皎深知其中的重要性,如果要把惠州的糧食產量提高,排除天災人禍外,需得優良種子和技術指導。
她覺得盛縣有這個條件發展起來,主要還是當地的父母官有把老百姓放到心上,魯家也有種糧改革的基礎,只要錢到位,假以時日,多半能萌芽生根。
陳皎摩拳擦掌,把說服魯家人的差事交給曹士安,自己則先行回去。
因為她還要走訪鄉鄰。
離開魯家那天他們摘了些梨帶走,路上胡宴問道:“接下來九娘子打算去往何處?”
陳皎眺望遠方山巒,“到其他村逛逛。”
她反正是不想回官舍的,琢磨著什么時候到法華寺提錢銀出來把官舍整修一下。
接下來的幾日他們都穿梭在山間鄉野,走訪當地村民,視察民情,并未聽到不平之事。
這期間帶來的那些官兵全都下鄉去幫村民們收割水稻去了,這是陳皎怎么都沒料到的。
農忙時節衙門不忙的時候差役們也會下鄉幫忙,宋青閑著沒事,便分組讓官兵們跟著去收割水稻。
起初郭縣令還怕他們生事,不曾想宋青的覺悟可比胡宴高得多,硬是把下面的兵蛋子們訓得服帖。
當兵的個個都年輕力壯,干活有力氣,一些家中缺勞力的村民可高興壞了,會主動把好吃的拿出來款待他們的辛勞。
陳皎幾人回來得知宋青他們下鄉割水稻詫異不已,周寶雨主動邀功,說道:
“小的家中貧困,每每農忙時家里人忙得腳不沾地,聽到郭縣令說起秋收,便同宋都伯提了一嘴。不曾想他上了心,帶兵下鄉秋收,說九娘子回來,定要夸贊。”
陳皎笑瞇了眼,當即拍了胡宴一掌,“學著點!”
胡宴撇嘴,埋汰道:“宋青最會拍馬屁。”
陳皎踹了他一腳,“還不服氣呢。”
胡宴咧嘴笑。
郭縣令親自把他們引到鄉下去,稱贊連連,說從官以來是第一次遇到這樣隨和的兵。
陳皎很是欣慰,道:“兵,從民中來,他們的妻兒老母就跟盛縣的百姓一樣,倘若今日那些百姓能得他們尊重,日后他們家鄉的妻兒老母同樣也能得其他士兵的尊重。
“有道是軍民一家親,兵護民,民養兵,咱們惠州的兵就要比其他地方的兵不一樣,有人情味,有道義,有尊嚴,而不是像土匪一般遭人唾罵敵視。”
郭縣令點頭道:“聽九娘子一言,我心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