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玨沒有答話,如果沒有陳九娘在背后推動,或許現在的惠州仍舊偏居一隅,斷然不會有如今的朝氣。
州府里的這些人到底刻板了些,農學事關百姓生計,無人重視。所幸科舉能順利推行,這些都是利國利民之策,是徹底改變舊朝廷制度的創舉。
最終陳皎也未能討到多少錢銀,但好歹陳恩松了口,愿意撥款下放到盛縣,甭管多少,也算是開了一道口子,畢竟便宜爹是出了名的摳門。
夏去秋來,日復一日,京中太平,各州也按部就班。
若無意外,眼下京中那幫人是不愿意再起沖突的。他們雖然收編了不少兵握在手里,甚至已經能與朱州抗衡,但能不打仗就盡量避免。
陳恩行事素來講求一個沉穩,會算計得失,在不能賺得利益的前提下,是決計不會動兵的。
同樣,跟朱州對峙也不會輕易發兵。
以往陳皎行事激進,這回安分許多,因為近兩年惠州發展得迅速,又頻繁征戰,消耗極大,需要緩一緩,把重心放到民生上。
這是州內大部分人的想法,崔玨亦是如此。
哪曉得人算不如天算,次年長平郡那邊生出一起事故,原是朱州的官兵在長平郡□□,跟惠州兵發生沖突。
雙方火拼,朱州那邊的官兵被打死六七人。長平郡太守沒把此事處理好,導致朱州發兵攻打,該郡連夜求助惠州,繼而引發鄭威做出回應,出兵援助。
兩州官兵在長平郡互毆,當地百姓如驚弓之鳥四散逃離,戰事就這么稀里糊涂燒了起來。
那是暮春時節,當安京的陳皎接到急召說長平郡發生戰事時,驚得目瞪口呆。
裴長秀亦是詫異,兩州因著有長平郡做緩沖一直都相安無事,不明白好端端的怎么就在該郡打起來了。
一行人快馬加鞭匆匆回京,州府里的陳恩緊急調兵援助,因著朱州實力不可小覷,幾乎所有武將都出動了,紛紛趕往戰場。
朱州那邊怒不可遏,州牧任在康義憤填膺,痛罵惠州欺人太甚,因為打死的官兵里有一位都伯是任家的表親。
長平郡太守和稀泥的態度惹惱了任氏一族,當即發兵討要公道。結果那太守為自保連夜求助惠州,惠州這邊自然容忍不了朱州兵占領長平。
你發兵,我也發兵。
原本只是簡單的互毆,不曾想演變成上千人的群毆。
眼見兩州不打也得打了,在這個節骨眼上交州至關重要,因為要防備許州生事。
陳賢樹接到朱州戰事的消息,也很詫異,他雖然對京中的父親有埋怨,但一碼歸一碼。若兩州交戰,許州出來摻和,那大家都別混了。
陳賢樹當即命官兵們打起十二分精神來,日夜巡邏,嚴防許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