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
不見扶渺有所動作,長劍忽然出鞘,扶渺反手握住,輕飄飄一刷!
霎時之間,白色的劍光以繚亂無比的形式綻放,在扶渺周身炸裂,如同是忠心耿耿的護衛軍,強行截停了向東問的沖刺!
這種劍光,場中有少部分武林人士能放得出,但幾乎沒人會這樣放,因為對內息的消耗實在太過夸張。
可扶渺就是這樣做了……一年完成了開脈,抵達了世俗之人所能抵達的經脈極限,隨后一路修行天下頂尖神功足足十年,內功修為可謂是深不可測,再加上她的主修武技乃是陰山派天光劍典,劍光的攻擊距離和持續時間都要勝過其他武夫,因此能有這種華麗的視覺效果。
這樣放出內息制造劍光,對別人來說可能是傾盡所有的大招,可對她來說不過是個稍微高級點的技能!
向東問閃轉騰挪,連消帶打,堪堪擋住了這一連串斬來的劍光,待到劍光徹底消散之際,他雙手已經是被凍得半僵,至陰神功修煉出的至寒內息陰冷至極,絕非浪得虛名。
向東問運轉內息,緩解雙手的狀態,眼中一片平靜,他五歲那年中過陰毒,對于這種感覺再熟悉不過,這陰毒陪伴他十二年,從五歲到十七歲,每逢夜晚,陰雨,寒秋,霜冬,都是一場死去活來,他還記得自己在十七歲時的體重……算上身體里的蟲子,四十二公斤,根本沒有半點人形。
相比于那地獄般的十二年,眼前這點陰寒根本不值一提!
砰!
向東問猛地爆發出陽屬性的內息,沖開扶渺周身的守護劍光,他趁機長驅直入,要與扶渺打近身戰!
破綻
向東問突入內環,雙拳并出,如同是兩條游龍,四方縱橫,扶渺閃躲不及,只得抽劍回擋,這一擋,就被斷了內息的節奏,外處的劍光少了內息源的支撐,頓時消散開來。
——外放的內息,要么是一錘子買賣,打出去就算完,要么是持續輸出內息,維持其形態,使其能在自身周邊能發揮威力,但一旦被打斷內息輸出,這形態就好比被截斷的水流,自然是沒了后續。
——后者對內息的消耗極大,而且基本只能作用于周身幾丈的距離,可能會因為內息特性和修行的武技發生一些變化,但不會變得太多。
向東問也抓住時機,接連猛攻,然而扶渺也不是僅僅只有那身內功修為,其劍術同樣是不凡,二人你來我往,打得有來有回,局勢頓時焦灼了起來。
屈沉神色平靜,在一邊為明縱衣講解二人的招式。
“扶渺這一劍是天坤倒懸,其后接了身法中的燕子回巢,這一步邁的巧妙,可惜稍微短了點,否則有提氣放出內息的機會。”
“西出陽山,無邊落木,知音難覓,七星連珠,諸佛飲恨……”
屈沉見多識廣,將二人所使的招式緩緩道來,一開始的時候還帶著一些其他的評價,可到了后來,慢慢變成了只有招式名,場中二人交手的速度太快,根本來不及具體講解,他是讓明縱衣記住自己講的招式名和二人所有的動作,到時候進行復盤,從中汲取經驗——聽起來很離譜,但明縱衣的確做得到,只要他看清了,一眼就能記下。
當然,對于武技而言,內息運轉才是核心,學個形沒有實際意義,屈沉說的也不是那些武技真正的招式名,而是招式“形”的名字,這些“形”跟武理一樣,是通用的,比如猴子偷桃,雙峰貫耳,都是那些固定的姿勢。
但在同桌俠客的眼中,屈沉的行為就很莫名其妙了,有人看出他是在報這兩人交手時的招式,這的確是見多識廣,博聞強識,但……有什么意義?
模仿藏太祖?那也不對啊……
傳說,藏太祖曾與一位快要死去的老前輩論武,老前輩已經沒有了出手的力氣,兩人不談內息,只斗招式,而且是通過口述的方式對決,藏太祖自然是贏了,這種方式也作為文斗的形式之一流傳了下來……
后來因為這種方式對雙方的武學素養要求太高,再加上有許多人無比嘴硬,輸了也不承認,活生生一個鴨嘴獸,因而慢慢被淘汰,很少有人再使用這種文斗方式。
如今屈沉在這里接連念出雙方的招式名,讓同桌的俠客想到了這種古老的文斗方式……但那也不對啊,也沒人和你斗啊!
那當然了,任誰都猜不出屈沉是要明縱衣記住這些,然后回去復盤,這對記憶力的要求簡直達到噩夢的程度,屈沉根本不認為有人能做到這種事……直到他遇見明縱衣。
如果僅僅只是根骨極佳,百脈具通,那可算不上絕世天才,得加個前綴,也就是“內功方面的絕世天才”,而明縱衣是沒有這個前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