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實際交戰中,唐軍往往能以少勝多,擊敗突厥騎兵的原因。”
“包括后面唐朝打薛延陀等部,其實都是這種情況。”
“頡利可汗其實也察覺到了這個問題,于是就采用了趙德言的建議,準備模仿中原改制。”
“只是頡利蠻夷之輩,壓根就不懂這些東西。”
“而他信任的趙德言也是半桶水,只會生搬硬套。”
“他們的改制,根本就沒有考慮到突厥的實際情況。”
“不出意外的,改制遭到了集體反對,讓突厥陷入了權力內斗之中。”
“鐵勒、薛延陀、契丹等部落,更是直接反叛,加入了唐軍陣營。”
“雪上加霜的是,也就在這兩年氣候突變,草原連續遭遇寒冬實力大損。”
“唐朝這兩年也遭了災,但中原王朝家底更厚,這點災害影響并不大。”
“唐太宗敏銳察覺到突厥內部生亂,于是在貞觀四年發動了總決戰,一舉擊潰突厥主力,并活捉了頡利。”
李文忠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本來講匈奴的時候,他對什么制度優勢感觸并不深。
但唐朝和突厥的戰爭,讓他直觀的感受到了文化制度的影響有多大。
畢竟兩者在技術上相差不大,突厥在數量上還占優勢,可依然打不過唐軍。
制度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
這玩意兒可以影響到軍隊的作戰方式,作戰方式影響到作戰風格。
作戰風格,在關鍵時候真的可以決定勝負。
很簡單的道理,一方悍不畏死,一方畏手畏腳。
這仗不用打基本就知道結果了。
朱元璋的感觸是最深的,一定要做好軍隊的后勤保障工作,讓將士們無后顧之憂作戰。
如此才能百戰百勝啊。
常遇春和藍玉對此并不太關心,他們是純粹的軍將,對技術方面還有點興趣。
文化制度之類的,對他們來說有點超綱了。
這時,朱元璋忽然說道:“蒙古人在技術和制度上都進行了完善,所以戰斗力更加強大是嗎?”
馬鈺頷首道:“是的,蒙古人最開始也只有技術,沒有制度。”
“但他們在自身最強大的時候,就開始著手搞制度建設。”
“雖然他們的制度,在我們看來非常簡陋。”
“但再簡陋也比沒有要強的多。”
“非但如此,他們還在吐蕃人的幫助下,創造了文字。”
“要知道,這個世界上能擁有文字的族群,鳳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