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事實上孔子和儒沒有半文錢的關系。”
(請)
孔子非儒
“他也不會認為自己是儒,更不會認為自己的學問是儒家之學。”
朱標恍然大悟,道:“原來如此,受教了。”
馬鈺繼續說道:“現在說完了儒家的產生,我們再來說最初的問題。”
為何朱元璋采用了偏向于儒家的禮法,儒生們就這么興奮,紛紛支持大明了呢。
“其實問題并不復雜,雖然有一部分人,確實是認同孔子的學問,才以他的門徒自居。”
“但大多數士人尊崇他,不過是為了利益罷了。”
“他們將孔子的學問當成了敲門磚,當成了獲取利益的工具。”
“對孔子的學問,自然也就沒有什么敬畏之心。”
“會根據君主的喜好,隨意解讀孔子的思想。”
“這也是為何幾千年來,關于孔子思想的解讀,有那么多版本的主要原因之一。”
“說什么別人的解讀都是錯的,只有他才真正掌握了孔子學問,其實都是給自己臉上貼金而已。”
這話實在太過于赤裸裸,以至于朱標都有些無法接受。
馬鈺自然能看出他的想法,笑道:
“不用覺得難以接受,包括我在內,解讀孔子的真正原因,都是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
“孔子不過是一張虎皮,一個堵住所有人嘴巴的幌子。”
“但是不論我們如何解讀,都繞不開‘仁’這個字。”
“之前我說過,孔子的仁是一種境界。”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境界也是不一樣的,感悟到的東西自然也有所不同。”
“所以,只要不脫離‘仁’這個范疇,我們的解讀都是對孔子思想的延續和拓展。”
“關于孔子思想,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新的解讀,還有個原因是生產力進步導致生產關系改變。”
“這些新解讀,其實也是為了適應新的生產關系。”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孔子、儒家、華夏文明,已經融為一體不可分割。”
朱標松了口氣,這個解釋容易接受多了,也讓他心里好受了不少。
安撫過他之后,馬鈺再次將話題拉回:
“言歸正傳,我們接著方才的話往下說。”
“儒家確實繼承了孔子的思想,是華夏文明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但不要因此把儒生這個群體,看的多么高尚多么了不起。”
“他們不過是打著孔子和儒家的幌子,謀求利益的人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