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標沒有再說什么,只是將這一篇的名字記錄下來。
馬鈺接著說道:“我們再來說說孔子,他最偉大的地方在于三點。”
“其一,他繼承了之前數千年所形成的文化制度,并將之總結梳理,傳承于后世。”
“孔子之前華夏數千年文化,賴孔子以傳。”
“孔子之后華夏數千年文化,賴孔子以開。”
“其二,他有教無類,將只有貴族才能學習的知識,教給所有人。”
“前面我們說過,私學一直都存在。”
“但那時的私學是權貴家族內部學堂,也只教授貴族子弟。”
“而孔子開辦的私學,不論出身高低貴賤,只要來拜師都能學。”
“從此,知識走入民間,所有人都有機會學習。”
“為后續的百家爭鳴和文化大興,奠定了基礎。”
“其三,他把之前貴族的禮儀普及開來,使之成為人之所以為人的標準。”
“君子以前指的是貴族,而現在君子成為了一種修養,一種境界。”
“只要個人的學識品行足夠,人人都可以是君子。”
朱標再次點頭,這一點算是老生常談,他作為宋濂的學生自然很清楚。
馬鈺深吸口氣,說道:“以上都只是前提條件,是儒家誕生的社會環境。”
“現在我們來說說,孔子和儒家的關系。”
朱標精神一振,其實到了這會兒,他已經有所猜測,但還是想聽馬鈺的解釋。
“孔子雖然也是士,但他既不是司徒之官,也不是儒者。”
“甚至他差點連士的身份都失去了。”
朱標點點頭,這個事情他倒是知道,宋濂給他講過。
孔子十七歲時,赴魯國大夫季孫氏舉辦的士族子弟宴會。
卻被季府管家陽貨所攔,他還嘲諷孔子已經不是士了,沒有資格進入府中。
孔子黯然離去。
“孔子的學問,為失去前路處于迷茫之中的‘士’,指明了前進方向。”
“如果有機會進入朝堂,就施展自己的才學,為國為民效力。”
“就算終生都沒能出仕,在鄉野間教書育人影響一方百姓,也不失為君子。”
“于是,他的思想迅速在士人階層傳播。”
“學習了孔子思想的士人,開始以儒生、儒士自稱。”
“將自己這個群體稱為儒家,將孔子的學問稱之為儒學。”
“所以,事實上孔子和儒沒有半文錢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