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生米煮成熟飯了,并不等于十拿九穩(wěn)了。相反,惹怒了對方,還有可能吃花生米。
他們可沒有一個好親戚給自己收拾爛攤子。占便宜是一時的,但是想到后果,卻不一定是他們能承受的。
可以說,現(xiàn)在女知青能在村里生活得這么自在,離不開之前那位女知青的遭遇。大家都應(yīng)該感謝對方才是。
不過在知青點這么久,小小從來沒見過對方,大概對方也不愿意見到任何和李家屯有關(guān)系的人和事兒,故意避開了。
所以,蘇小白就算是最后翻船了,但是還真沒出什么事兒,最后還落水賴上了一個回家探親的軍人,和對方結(jié)婚,最后還隨軍去了。
當(dāng)然了,這是以后的事情了。
現(xiàn)在,大家還在貓冬呢,蘇小白也最多就是讓人幫忙多撿些柴,或者是送點雞蛋或者肉什么的,其他的,她也不敢太過分了,畢竟她暫時還沒打算真的在這些人里找對象。
……
就在這樣的日子里,一天半夜,村里突然就出現(xiàn)了一陣驚天動地的哭聲。
小小不想起來,但是被吵醒,就用神識看了一下,沒想到是村里李老根家里出事兒了,房子直接塌了。
“還真不愧是村里的懶漢一家啊,家里人口那么多,居然是最窮的。”
小小的語氣有些諷刺,畢竟這年代,人力就是最大的勞動力,家里人口越多,那賺的工分就越多,家里條件自然也會變好。
可是這李老根家呢?整整六個兒子,最小的都十三歲了,在鄉(xiāng)下,也是一個勞動力的。
算上老兩口,還有兩個女兒,家里整整十個勞動力。
可是呢,他們家也就老二是個勤快人,拿滿工分,老三好一點兒,拿六七個工分,其他人,都是磨洋工,和女人差不多,甚至比女人都不如,只能拿五六個工分。
不管大隊長和支書怎么批評,人家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這就算了,李老根媳婦兒,那是完全不干活兒,家里有兩個女兒,外面有兒子,她的任務(wù),就是天天盯著他們,沒事罵罵咧咧。
不過和一般人的偏心眼不一樣,李翠花更會拿捏人,并不會罵自家老實的二兒子
,反而經(jīng)常夸對方,罵的都是其他人。
當(dāng)然,這不妨礙她偏心大兒子和小兒子。
理由給的很正經(jīng):大兒子以后養(yǎng)老,小兒子是拼命生下來的,而且年齡還小,哥哥姐姐們要多照顧些,是應(yīng)該的。
這樣一來,老二死心塌地的,一心只為家里做貢獻(xiàn),一個人干活兒,養(yǎng)活著一家子。其他人,多干一點兒,都擔(dān)心自己吃虧。
整個村里人,甚至是公社不少人,都知道他們家的事兒,所以直到現(xiàn)在,他們家的老大,都已經(jīng)二十八歲了,老光棍一個了,也沒找到媳婦兒。
老二倒是有人看好,但是想到他的性子,還有他的家里人,最后都搖頭放棄了。
老三倒是想找媳婦兒,找不到,自己和一個小寡婦攪合在一起了,但是人家小寡婦不愿意嫁到他家,反而想讓李老三上門。
剩下的幾個,不說也罷。比老大還不如,又饞又懶,還壞。偷雞摸狗的事兒沒少做,大家是沒什么好印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