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
如今國庫沒錢沒糧,短時間內不敢有大動作,這口氣只能忍下。
“朕不相信吾朝官員會犯如此蠢事,你們說吾朝官員辱罵,就真辱罵了?有什么鐵證嗎?沒有證據的事兒,吾朝絕不認此罪……”
陳國皇帝開始打口水戰。
就算心里決定暫時把事情忍下來,可為了不給楚國獅子大開口的機會,這個明擺著就是栽贓的罪名,是如何都不能認下來的。
謝文齊也知道陳國的想法,所以也沒在認罪之事上糾纏,直接以陳國使臣出言不遜借口,進入賠償談判階段。
雙方你來我往爭吵,雙方臉色都不好看。
全都吵得面色或漲紅、或鐵青,一國大殿就跟菜市場般熱鬧。
最終。
陳國到底因為國庫東西丟失,底氣不足示弱。
而謝文齊則沒有后顧之憂,以死皮賴臉,油鹽不進的態度談判勝利。
雙方以“友好邦交”為遮羞布。
陳國割讓邊境兩座表面荒涼,實則暗藏礦產的城池,贈送祝賀楚國新皇龍鳳胎之喜;
楚國則回贈高產糧種,以及留下張和尚這么個“人才”幫陳國建設國家;
雙方對此都很滿意,結果算是皆大歡喜。
被強行冤枉栽贓要好處的陳國眾人,臉色也終于好看了些許。
“雖說割讓城池傳出去名聲不好聽,但那兩座城池不過荒涼之地,能夠為我陳國換來高產糧種,也不算太虧。”
“只要把高產糧種迅速推廣下去,我們就能很快恢復元氣,倒時有了糧草,再跟楚國算這筆賬……”
下朝后,陳國皇帝和官員們相互安慰。
謝文齊則是給張和尚留了幾個人,按照謝文彥交代的叮囑一番,停留半個月后,就收拾行李啟程,前往其它國家。
然后在剩下的南國、吳國、黎國繼續如法炮制談判。
其余三國雖不情愿,可看見比自己強盛的陳國都低頭了,想想高產糧種的重要性,也就都沒反抗太厲害。
畢竟,他們就算可以想辦法去楚國偷糧種,能偷回來的數量也有限。
倒時等他們慢慢把偷到的糧種,種出足夠普及全國百姓的數量時,人家楚國早就不知道兵馬吃得多么膘肥體壯了!
落后就要挨打,諸國現在都不敢浪費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