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建朝陽山需要請工匠、運石材木料,這么大的動作涼秋知道瞞不住身邊的人,不過她也沒打算瞞著。她對外的說法就是為自己興建房屋,打算在此處定居躲避戰亂。要是在和平年代這種說法非常荒謬,但如今戰亂連連,天災人禍不斷,普天之下要找一個安身立命的世外桃源很難。既然找不到,那就自己建一個。雖然李信對此說法半信半疑,但是給了涼秋很多幫助。四個月后朝陽山平臺之上就多了一座結構復雜、雄偉壯觀的建筑群。興建朝陽山所用的銀兩除了李老爺送的一千兩買完山以后剩下的部分,大部分是涼秋從貪官污吏的庫房里順手牽羊來的。李信作為監工對這些銀子的來歷十分清楚,不過他本身就不是一個拘泥迂腐的人,要不然歷史上他也不會因為看不慣官府對百姓的壓榨,改名為李巖加入闖王的隊伍推翻明朝的統治。雖然涼秋不是非常了解他的為人,但她相信自己看人的眼光,每次把贓款變個模樣交到他手里時都十分放心。
李信也沒有辜負她的信任,他明智的保持沉默,不動聲色的將銀子花掉并且暗中資助家庭貧困的窮苦人家。對李信拿她的錢幫助他人的行為,涼秋沒有任何異議,反正這些都是民脂民膏,用之于民也算是為朝廷積德。
這種默許極大的贏得了李信的好感,他向來對這些窮苦人民非常同情,無法看著他們在生死線上掙扎而無動于衷。他生性慷慨豪爽,常常周濟窮人;又愛打抱不平,伸張正義,但在杞縣家產掌握在李老爺手里,他能為老百姓做的非常有限,而在涼秋身邊,他可以盡情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雖然不清楚涼秋的計劃,但從她的言行可以看出她所做的事情一定對老百姓百利無一害。因為這個,他愿意留在她身邊,幫助她。
李信是長子,李老爺對他在外比較放心,但是李年年幼,讓他在保定游玩三個月已是極限,三個月后李老爺寫了好幾封家書催他回家。李年置之不理,依舊在涼秋身邊活躍。后來李老爺親自帶人要捉李年回去。正準備回家的時候聽說闖軍散兵游走到杞縣,杞縣處于兵荒馬亂的境地。
一個月后闖軍退出杞縣,但李老爺覺得老家已經不安全了,他在保定住了些時日發現這邊的治安比較穩定,又有明軍在此處駐守,還有大大小小十幾個鑄炮坊,安全性絕對是最高的。于是李老爺很快便攜一家老小從杞縣搬來了保定。李年以為住在保定就可以和大哥師父在一起玩耍了,但沒想到李家安頓下來之后他立刻被李老爺打包丟進來了保定書院。
而被李老爺寄予厚望的李信不久也進了書院和李年為伴,一年以前他考上舉人,現在也不過十六歲,有很大的可能在仕途上可以更進一步成為天子門生。李老爺希望他能入朝為官,報效朝廷。李老爺名叫李精白原是山東巡撫加兵部尚書銜,崇禎初年在魏忠賢逆案中被定以“交結近侍,又次等論,徒三年,輸贖為民”的處罰,削職為民。這在官場上算不得什么大事,雖然被貶庶民,但李精白對崇禎仍抱有希望,只因為他是近幾任皇帝中最有作為、最勤勉的一位,李精白在他身上看到了明室中興的希望。
好在這時朝陽山的興建工作已經收尾,李信的主動離開不僅對涼秋的計劃沒有任何影響,又正好讓她不用找借口請他下山。
“非常感謝你這段時間的幫助,這筆錢你拿著吧。”涼秋掏出一個沉重的包袱,趕在他離開前送來。
“”李信沉默地接過裝銀子的包袱,這筆銀子又可以救濟不少人,他應該感到開心才對,但他怎么也笑不出來。
“走吧,我送你下山。”沒有她的護送要下山可不容易。
“你以后就住在這里?”
“是的。”
“我們還會不會再見面嗎?”
“有緣的話。”還會再見到的。畢竟保定城也不大,她在山上偶爾也要到城里補給,說不定能遇到呢。不過見不見面有什么關系呢,她要做的事注定不能和任何人有牽扯。
“你保重。”一定要平安。李信看著個子剛到他xiong口的女孩,千言萬語堆積在心里說不出口。能說什么呢?雖然她看著年輕,但是武功文采不弱,心中有丘壑,有抱負,他跟在她身邊也幫不上忙。
“謝謝,你也保重。”
送走李信后涼秋去了趟京師,把田妃一干亂臣賊子洗劫一空,順便給田妃下了絕育藥和□□,保證她在劇情開始之前毒發身亡,這樣別人只會以為她死于后宮傾軋。另外她把蝗蟲防治和旱澇保收方法趁無人之際放在崇禎書案上,希望他采納以應對接連不斷的天災,安撫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