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關(一)
令孟瑯始料不及的是,朝廷沒有立即派兵增援。
猶豫的理由有很多。孟璋的信在路上跑了一個多月,沒準這段時間仁關已經失守了呢?要是失守,貿然派兵只會帶來損失,要沒失守,其他四關離仁關更近,它們會派兵支援的。況且,由于凌汛和匪亂,朝廷今年收入驟縮,而派去剿匪的軍隊又帶來一筆巨大的開支。現在派兵,軍費從何而出?
就算要派兵,讓誰領兵也是個問題。孟瓊年紀太小,資歷太淺,無疑不能去,岳安國是朱營統領,得看守皇宮,聞中尉就更不用說了——那可是掌管禁軍的中尉!余太尉提議讓靠近仁關的兩個封王出兵,徐風王十分贊同,急遣使者出發,但孟誠卻覺得朝廷最好還是派些士兵去,如果實在沒人去,他愿意領兵前往。
這下可把徐靈急壞了。她跑到徐風王面前哭鬧,說她的兒子已經生死未卜,如今怎么能讓她的丈夫——一個從沒帶過兵的人上前線?孟誠已經年近半百,還是個文臣,如果這樣一個老人都能上前線,那干脆把她這個老婆子也送去前線得了!
就在這時,留在京城的七王子突然跳了出來。他才滿十七,還是個毛頭小子,正厭倦了廣野安逸的生活,想去外面闖闖。他這一時興起的舉動讓他爺爺余太尉很為難,他趕緊派人給女兒傳消息叫她把七王子關起來,別搗亂。
但徐靈郡主可不會罷休,她說,干脆把孟瑯孟瓊都送過去算了!整個廣野就只有她的兒子不是兒子!她不僅在徐風王面前哭,還在太后面前哭,這期間又耽誤了七八天,第二份急報傳來,義關破了!長明太子用的是聲東擊西!
廣野西邊有仁義禮智信五關防守著長明,南邊以廣闊的厝夢河抵御瀛水,北邊則有橫山天險。義關一破,就是信關,信關一破,長明就可沿夢厝河順流直下,插入徐風的腹心!
因此,義關是五關中最高大、最牢固、防守最森嚴的一關。徐風先王還特意在義關附近封了一個王爺,讓他監視邊境——那就是惠王。可就在今年,惠王被奪了爵位,他的兵權歸了朝廷,義關得不到他的支援,竟然被攻破了!
徐風王亂了陣腳,再不拖延,立即派七王子、孟誠和岳安國帶兵支援。徐靈郡主這下沒理由哭鬧了,徐風王也派了自己的兒子。
孟誠走的那天,徐靈郡主幾乎哭成個淚人,戰爭啊,她從沒想過徐風會迎來戰爭,畢竟徐風已經一百年不打仗了啊!那天七王子也哭了,他聽到義關如此迅速地被攻破后突然害怕了,可他已經反不了悔了。
留在廣野的孟瑯處理孟誠遺留的工作,同時也輔佐岳相。他現在有了一個小小的官——長史。孟瑯頭一次知道,打仗原來需要比士兵多得多的人。每一個士兵背后都有一大群看不見的人:繳納糧食的人,運輸軍餉的人,修筑工事的人,做飯的人,織布的人,各種各樣的人。
這些人所做的事,一言概之,就是徭役。在這場戰爭之前,徐風王才征了十萬人修筑萬金園,這些人離開了自己的土地,在廣野勞作了整整一年,又在路上走了好幾個月才回到自己的家鄉。他們服役的時間遠遠超過了傳統上規定的一個月,他們的土地已經荒蕪,妻兒面黃肌瘦,乞討度日。
這時候,他們又接到了服役的命令,且這一去根本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回來。自然而然地,這群人逃跑了。
按理來說,他們去年已經服了那么久的徭役,不應該再征他們去服役,可一來,那是去年的役,今年是新的一年,有新的徭役;二來,封地上的百姓不服朝廷的徭役,他們要為自己的主子干活;三來,當官的人和他的親戚也不用服役;最后,有錢的人可以交一筆錢,讓胥吏去抓別人。所以,服役的往往是同一批人。
這些人逃跑后,就得重新抓人。于是徐風四處都在抓人,都在跑人,廣野原本有很多乞丐,現在乞丐也不敢上街,怕被抓走服役。孟瑯每次去岳府時,都會經過那些原本車馬駢闐而今已冷冷清清的的街道。但岳府門前卻不斷有人進進出出,這些人都是來找岳丞相的。
岳丞相手握大權:他估測需要多少錢、多少兵,分攤到各個地區又是多少,什么時候這些兵和錢一定要征到,征不到又該如何補救。不斷有問題出現:有人逃跑,有地方歉收,有百姓鬧事,還有大臣抗議。
是的,隨著各地的亂象和戰況的惡化,有大臣跳出來非議孟誠了。他們認為,要不是孟誠沒有處理好北方的匪亂——盡管他是去賑災不是去剿匪的,國庫就不會如此空虛,朝廷也不會這樣左支右絀。他們還認為,要不是孟誠沒能繼續維持和瀛水的結盟,他們現在就能朝瀛水借兵了,興許,長明還會因顧忌瀛水而放棄進攻呢。
這時候,前線傳來了一個噩耗。
孟誠一行在夢厝河遭到了瀛水的襲擊。那些精通水性的瀛水人竟然在這數九寒冬潛入了冰冷的河水,在徐風的軍船行過時用鉤子釘穿了船板。五艘軍船沉了三艘,五千士兵死了七百,逃了一千,諷刺的是,瀛水人弄穿船后就跑了,那些士兵不是被打死,而是淹死的。
孟誠之所以選擇水路,一是因為這樣能大大節省時間,二是因為去年秋天瀛水人搶奪了長明的邊境,卻給徐風王的母親送了壽禮,雖然不多,但總歸是一種友好的表示。孟誠便判斷瀛水與長明關系依舊緊張,不會阻撓他們走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