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下達詔令的第二日,便明發罪己詔,不僅僅說自己的錯,還把祖宗也拉出來,說是受了賊人蒙蔽,差點讓農民們脫離黃土地以至于如今莊稼寥寥,害得大家都快吃不起飯了。
第三日,皇帝率領宗親和后妃前往黃莊,親自下地插秧,以示以聲作責。
這場聲勢浩大的“滅神”行動,在朝廷的帶領下,以讓人無法第一時間反應的速度蔓延全國,百姓們懵懵懂懂地放下手中的挖礦器材走回土地,還沒來得及問一兩句,手中已經被塞了大把的秧苗或者挖井工具。
“抓緊時間弄水吧,不然秋天收什么呢?可不能讓孩子餓肚子不是。”
——讓孩子餓肚子。
這句話仿若驅動身體的一道咒語,村長的話音剛剛落,原本還想問問就這么放下祖祖輩輩傳下來營生的伙計是不是不妥的男人們瞬間閉上了嘴巴,加入了忙碌的人群。
挖山固然重要,孩子沒糧食吃更重要,可不是得想辦法先處理田里的事情嗎?
第五日的清晨,天空陰云低垂,不久便驚雷陣陣,數月來干燥的空氣中傳來一絲水汽,還未等人反應,暴雨便傾盆而下。
皇帝大笑著拍響了駱清逸的門,對他拱了拱手:“駱先生大才,這下雨的時機竟算得一絲不差。”
駱清逸笑道:“陛下,接下去才是最要緊的。”
皇帝點點頭:“先生且等我的好消息。”
一個月內,皇帝動作頻頻,把幾場降雨都歸類到自己的身上,十分厚臉皮地夸贊自己:“如果不是我看出了‘神仙’的不對勁可能上天還在生我們的氣……綜上所述,之前那個叫我們挖礦的神仙一定不是神仙,可能是妖物。”
僅僅一個月的時間,還真叫人間改換了信仰,雖然還有人吃不得種田的苦選擇挖礦——又或者還有些地主老爺在雇人挖狂,但是比起之前的全民勞作,如今走進“神仙廟”的人少了將近三分之二。
一個月后,在大啟滴雨未下的時候不見蹤影的“神仙”似乎終于回過味來了,并且大概發現了凡人們改換了信仰,“神仙”這個惱怒啊,直接讓大啟皇族重溫了200年前的那一場景——“神仙”就這么悄無聲息地出現在了皇帝上朝的宮殿上空,身影巨大,不怒而威。
一心跟著皇帝搞事情的百官們這才慌了,然而就在他們膝蓋要彎下去的時候,皇帝的聲音陰惻惻的響起:“誰敢跪下去,你們這一輩子都不用站起來了。”
不少官員兩股戰戰,站也不是跪也不是,只好雙腿略彎,保持可笑的偽扎馬步的狀態。當然也有不少官員始終和皇帝一條心,他們堅定的站在皇帝的身側,怒視著半空中的“神仙”。
“‘移山’200余載,大啟國農桑荒蕪,百姓食不果腹,幼兒不讀書不知禮,長者不享頤養天年之樂,神仙,您真的心疼我們這些凡人嗎?”皇帝站在金鑾殿上,明明是抬頭仰視對方,明明對方樣子大得像是半座山,可是這個人間帝王巋然不動,更甚至比眼前半空中的神仙更具威嚴。
“你們不識好歹,沒有我,你們如何長命百歲!”神仙覺得世人最在乎的就是生命,不說這個未開化的星球,就是星際聯邦之中,誰不想突破眼下的界限,活得再久一些呢。
“比起長命百歲卻疾苦一生,我大啟國的百姓更愿意五谷豐登,幼有所養,老有所依。”皇帝拒不退讓,聲音鏗鏘,“我們依靠勞作使倉廩足,我們因為讀書而知禮節,農民最大的喜悅是豐收之際,商人最開心的莫過于銀貨兩訖,讀書人學來文武藝賣與我帝王家,這才是我大啟人應做的,而不是從垂髫到耄耋都困守于群山之中。”
“你既不愿做,有的是人愿意做。”“神仙”被他一系列的指責說得頭暈眼花,不打算再聽他廢話,一揮手就召來傳說中的那些銀色大鳥,這些閃爍著銀色冷光的大鳥冰冷冷地盤旋在半空中,翅膀一動未動,如同荒原上的禿鷲緊盯著自己的獵物。
所有的武官都攔在了最前面,甚至有人伸手從侍衛手中搶過了刀,文官們雖稍顯文弱,卻也不怯場,幾乎都圍在了皇帝的面前。
大啟的皇帝就這么冷冷地看著他:“我們禮敬上天,但是我們更相信老祖宗交予我們的道理,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他的話音一落,“神仙”嘴角冷笑一聲:“那你便去找你的老祖宗談談他們那些錯誤的言論到底給你們帶來了什么災難吧。”
銀色的鳥兒翅膀有什么東西伸了出來,一顆顆火石一樣的東西從天空掉落。
皇宮里響起了絕望的吶喊。
“嘭!”地動山搖之后,人們驚覺自己居然躲過一劫。
“皇兄!”三王爺顫抖著與皇帝相互扶持,他的兄長沒有回頭,但是伸手拍了拍他。兩兄弟的目光就這么癡癡地看著那個突然出現的巨人。
那是一個高到半空的銀色的巨人,和神仙帶來的大鳥差不多的顏色,比鳥兒要大,此刻飛在空中,那個像是人的腦袋的頭面向著神仙的方向,手上卻毫不留情地拆掉了一只大鳥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