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韶華先去了男童學舍。
“來讀書的男童,最小的六歲,最大的十三歲。”崔縣令對一手建起的書院了如指掌,侃侃而談:“臣將他們按著年齡分成五個班,年幼的教得慢,也教得扎實。十二歲以上的,以認字為主。”
盧舍人再次巧妙地接了話茬:“崔縣令這么做,很是妥當。六七歲的孩童,可以慢慢調教,以后走科舉之路。十二三歲的少年郎,讀書科考就遲了,花個兩三年時間讀書認字,以后也能謀個好營生。”
崔縣令笑道:“我心中正是這般打算的。盧舍人才學過人,當年是二榜傳臚,見識不凡。可得請盧舍人多多指點。”
盧琮忙笑著自謙:“那都是過去的事了,不提也罷。崔縣令才是真正的年少俊彥,心中有章法,行事有度,我遠遠不及。”
清河崔氏和范陽盧氏,皆是大梁望族。盧琮年少時赫赫有名,崔縣令早有所耳聞。
再者,兩人都是讀書天才,以科舉晉升官場,頗有共同話題。很快就聊得熱乎起來。
陳瑾瑜和馬耀宗默默對視一眼。
盧琮這老東西,交際來往是一把好手啊!正好,以后郡主身邊需要應酬的差事就都給他了。
姜韶華沒聽盧琮和崔縣令的互相吹捧,進了學舍后,她細致地看了一回。學舍十分寬敞,地面打掃得干干凈凈。有專門吃午飯的飯堂,還有一片空地,可供孩童們戲耍玩鬧。
正在給孩童們上課的夫子們,知道郡主一行人來了,個個賣足力氣。孩童們的讀書聲整齊且洪亮。
姜韶華微微一笑,又去了女童學舍。
這一邊是同樣的規格。可惜人太少了,學舍都空著,只用了其中一間。稀稀拉拉地坐著五個小姑娘,且都是六七歲模樣。最大的那個,也沒超過九歲。
“年齡大的,都會干活賺銀子了,家中肯定舍不得送來讀書。”陳瑾瑜在姜韶華耳邊低聲嘆道:“這幾個年齡小,來讀書還能有一頓午飯。要是沒這頓午飯,怕是連這五個都來不了。”
姜韶華笑著瞥陳瑾瑜一眼:“萬事開頭難,走出
李穎(一)
姜韶華不動聲色地打量一眼。
崔縣令出身清河崔氏,本人是年少俊彥,娶的妻子自然不是尋常女子。這個李氏,和后宮那位李貴妃同族,論輩分,應該叫李貴妃一聲堂姑。
當然了,李氏也是大族,族人近萬。和李貴妃近支攀親的,少說也得有一兩百個。
崔縣令和李氏是表兄妹,自幼定親,青梅竹馬,情意深厚。李氏過門后,隨夫婿來了葉縣,接連生了兩個兒子。
“李氏見過郡主。”李氏身形窈窕,相貌秀雅,斂衽行禮時姿態端莊。
姜韶華含笑道:“李夫子快些起身。”
李夫子三字入耳,李氏不由得抿唇一笑。待起身后,輕聲張口道:“葉縣初次辦書院,百姓們對女子讀書一事頗有些爭議,妾身便主動提議來做夫子。以解除百姓們的憂慮。讓郡主見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