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說他了,就算是威爾特-張伯倫這種歷史級別的傳奇球星,在1970年總決賽上,都被德布斯切爾對付的夠嗆。
那年張伯倫34歲,進攻端還處在巔峰期的尾巴。
李良看著德布斯切爾打球,最大的感觸就是這家伙存在感太強了。
不管進攻還是防守,他或許不是終結的那一下,但連貫的來看,總有他起作用的地方。
極少會出現,跟著兩邊折返跑三四個回合,一點用沒有的情況。
德布斯切爾一上場,尼克斯的防守立刻提升一個檔次。
他綽號大d,除了因為姓是字母d開頭,還有就是他的防守defence。
好防守不僅僅是緊逼、造犯規,合理的提前站位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上場打球和打游戲不同,打游戲可以開上帝視角,誰誰誰在哪兒一清二楚。
上了球場,一群大個子站場上,人擋人,很難看清其他人的方位。
這時候就需要感覺、經驗、默契,還有一些技巧。
德布斯切爾是尼克斯的防守核心,他可以指揮隊友走位。
做過球隊教練的他,心里有一張球員站位圖。
他自己站在哪兒他知道,隊友該站在哪兒他也知道,對手站在哪兒他還是知道!
尼克斯場上的局勢慢慢有了改觀。
這種改觀并不立竿見影,德布斯切爾沒有瘋狂得分,也沒有大帽對手。
但是打了幾個回合下來,明顯就不一樣了。
湖人的進攻不再那么輕松,德布斯切爾的補位很好。
湖人的防守壓力變大了,德布斯切爾在外線投射威脅很大。
李良一邊打一邊觀察思考,他突然悟了,系統的確用心良苦。
這德布斯切爾的打法不就是目前他學習的模板嗎?
再想想現在湖人的陣容。
張伯倫-霍華德,韋斯特-科比,古德里奇-納什,麥克米蘭-阿泰斯特……
好像有那么點意思啊!
先是哈弗里切克,再是德布斯切爾。
那下一個是不是就是拉里-伯德了?
想歸想,第二節比賽李良還是把精力投入到對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