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要殺到邏些,用贊普的首級祭奠英靈!”
哥舒翰與李乾相視嘆息。他們深知,當年之敗非薛仁貴之過,實乃郭待封貽誤戰機所致。
“登嶺!”
一聲令下,眾將隨哥舒翰登上大非嶺。
嶺上湖水清澈見底,卻掩不住湖底堆積如山的白骨。折斷的兵刃密密麻麻插在湖畔,銹跡斑斑的箭簇在陽光下泛著凄冷的光。
李乾極目遠眺,但見此處地勢險要,視野開闊,方圓數十里盡收眼底。
“好一處屯糧要地!”哥舒翰由衷贊嘆,“薛將軍不愧當世名將,選址用兵皆顯大將之風!”
“正是!”眾將齊聲應和,“薛將軍一生征戰,功勛彪炳,實乃我大唐將帥之楷模!”
湖面微波蕩漾,倒映著將士們肅穆的身影。
那些沉眠湖底的英魂,終于等來了后繼者的祭奠。山風掠過,仿佛傳來遠古戰場的廝殺聲,又似陣亡將士的無聲嗚咽。
眾將默然,大非川之敗的真相,在座諸將心知肚明,卻都不忍說破。
李乾卻沉聲道:“郭待封仗著是將門之后,目無軍紀!若非他擅自移糧”
原來當年薛仁貴慮及瘴氣阻路,特意將糧草屯于易守難攻的大非嶺,命郭待封留守。臨行前千叮萬囑:“固守待援,切莫妄動!”
誰料郭待封陽奉陰違,更致命的是,他移糧后竟未速與主力會合,致使吐蕃有機可乘。
更可恨的是,面對敵軍壓境,郭待封竟棄糧而逃!
若他能死守待援,哪怕只是堅守數日,等薛仁貴回師救援,結局或許完全不同。
畢竟吐蕃軍隊在正面交鋒中,從來不是唐軍對手。即便押糧部隊戰力稍遜,據險固守也絕非難事。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郭待封這一逃,徹底斷送了十萬大軍的生機。等薛仁貴聞訊回援時,只見沖天火光中,糧草已盡數化為灰燼。
糧盡則兵敗,這是亙古不變的兵家至理。
薛仁貴當機立斷準備撤軍,但吐蕃人豈會放過這天賜良機?他們調集四十萬大軍圍追堵截。
唐軍每一步撤退都踏著血路,每一處隘口都堆滿尸骸。
就是在這樣絕境中,薛仁貴展現出了名將風范,他且戰且退,最終竟能率領殘部退回易守難攻的大非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