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聞言,眉頭緊鎖:“此等良機千載難逢啊!”他難得地提高了聲調。
李乾不以為忤,反而朗聲笑道:“太白兄,若我們一來就滅了禁軍,那才是真正的禍事。”
“此話怎講?”李白滿臉困惑。
“吐蕃禁軍乃其國中最為精銳之師,堪比大唐龍武軍。若將其全殲,對吐蕃而言不啻于滅頂之災。”
“既然明白其中利害,為何還不動手?”李白眉頭緊蹙,目光灼灼地盯著李乾,
李乾輕嘆一聲:“太白兄可曾想過,若真如此行事,吐蕃大軍會作何反應?彼時敵軍必然膽裂魂飛,四散潰逃。一旦遁入那十萬大山之中,便如虎歸林、龍入淵,后患無窮啊。”
見李白若有所思,李乾又補充道:“眼下我軍雖已集結二十萬之眾,殲滅禁軍自非難事。然若要全殲吐蕃四十萬大軍”
他搖了搖頭,“縱使大帥后軍抵達,也難保不會有數萬殘敵逃竄。在這吐蕃地界,高山密林星羅棋布,若讓五萬敵軍遁走,日后清剿之難,恐非人力所能及。”
“這”李白倒吸一口涼氣,面色驟變。他怔忡良久,方才抱拳嘆服:“監軍深謀遠慮,是白思慮不周,慚愧之至。”
“那依監軍之見,眼下該當如何?”李白問道。
李乾沉聲道:“此戰與尋常征戰不同,務必要斬草除根。正因如此,我們才選在這冰雪初融、吐蕃大軍尚未分散的時節進兵。此戰必打,但須拿捏分寸,既要重創敵軍,又不能使其潰散。”
“分寸?”李白若有所思地重復著,忽然眼前一亮:“《孫子兵法》云:十則圍之,可我軍僅三十萬,如何圍得住四十萬大軍?不如先搶占要道,斷其歸路,再徐徐圖之!”
李乾卻微微搖頭,笑道:“計策雖好,卻未免繁瑣。”
“繁瑣?”李白不以為然,揚眉道,“若能全殲吐蕃大軍,永絕后患,區區麻煩又算得了什么?”
“其實,我有個更簡單的法子。”李乾手中馬鞭遙遙一指邏些城,眼中精光閃爍,“太白兄請看,邏些城規模宏大,足以容納數十萬大軍。此戰,我們不妨將吐蕃軍隊盡數驅趕入城。”
“什么?!”李白聞言,失聲喊道,“監軍此言差矣!若讓吐蕃大軍退守邏些,憑借其城高墻厚,我軍再想攻城,豈非難上加難?萬萬不可!”
李乾不疾不徐,含笑解釋道:“此言有理,卻未盡然。邏些城固然堅固,但正如羊圈之于羊群,一旦吐蕃軍隊入城,便如羔羊入圈,再無逃遁之機。屆時,只需我軍攻城器械一到,破城便如探囊取物。”
李白雙目圓睜,眼中光芒漸盛,驀地撫掌大笑:“妙計!監軍此策,當真絕妙!”
城池雖能據守,卻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旦大軍困守城內,便如困獸,失去機動作戰之利。
而邏些城雖為吐蕃都城,城墻高厚,但其筑城之術遠遜大唐,加之唐軍攻城器械精良,破城并非難事。
若能成功,便可一舉全殲吐蕃主力,永絕后患。李乾此計,可謂深謀遠慮。
“至于禁軍,”李乾嘴角微揚,露出一抹意味深長的笑意,“需重創其銳氣,但不必盡數殲滅,稍留余地,方能誘敵入彀。此戰,當以驅趕為主,務必將吐蕃大軍逼入城中。”
李白略一沉吟,又問:“那大胡子該如何處置?”
李乾目光一冷,斷然道:“視戰局而定。若吐蕃大軍皆已入城,而他尚在城外,便就地格殺;若他搶先入城,便放他一馬,反正困在城中,終究難逃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