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芝龍再次深深叩首,“臣!鄭芝龍!叩謝陛下!必當竭盡全力,不負圣恩!”
崇禎看到他的神情,便提出了自己的第二個要求,“鎮海伯,大伴和你說過了吧?”
“朕希望你的船隊,能夠從南洋等地,大量收購糧食運到大明,朕會加價采買。”
“陛下,王公公已經說過了,臣在進京之前,就已經命人前往安南,南洋等地收購糧食。”
“至于加價,臣是陛下的子民,自當為陛下效力。”
崇禎聽完,心里頓時高興起來,但是臉上依舊是看不出表情,說道:“好啊,不愧是朕的鎮海伯,但是朝廷從來不會虧待功臣,該出的錢朝廷是不會小氣的。”
鄭芝龍慌忙道:“陛下言重了,臣子為陛下分憂乃是本分。”
緊接著,鄭芝龍似乎想到了什么,說道:“臣聽聞大明連年干旱,糧食減產,臣從南洋帶回了兩種新作物,名為土豆和番薯。”
鄭芝龍說完,崇禎眼里猛然一亮,急忙說道:“何物?鎮海伯,再說一遍!”崇禎的聲音帶著不易察覺的急切和一絲顫抖,“你方才說的……是土豆與番薯?”
“回稟陛下,正是!”鄭芝龍感受到皇帝的激動,心中大定,答道,“此二物,乃當地土人賴以飽腹之根莖糧食。臣在海上行走多年,親眼所見,尤其是驚人產量,遠超我大明現有主要作物!”
崇禎心中歡喜,連忙問道:“產量如何,是否適應大明水土?”
鄭芝龍顯然是做過功課,略微整理了一下思路,清晰地說道:“啟稟陛下,那番薯,其苗蔓生,不擇土質,沙壤、丘陵、坡地皆可生發,更難得的是耐旱異常!”
“此番薯,據臣多方打探、親眼所見并命人在少量土地上試種,其產量可達十五至二十石,甚至更多!”
“即便是在較為貧瘠的土地上,精心打理,得十石也絕非難事!”
“啊?這么多?”王承恩驚呼出聲。
朱由檢看向他,對其問道:“大伴,小麥的畝產量是多少?”
“回皇爺,北地的麥田畝產也就是一石左右,這還是風調雨順的年間,如果遇上大災,產量還會更低。”
“陛下,臣所言句句屬實,絕無半分虛言!”
鄭芝龍看到王承恩的失態,深怕崇禎懷疑,再次叩首。
“番薯藤蔓伏地而生,地下結薯塊,一株之下,少則數個,多則十數枚,故而產量奇高。更奇妙的是,其薯塊易于儲藏,或切片曬干,或地窖貯藏,可存數月之久,是賑災濟民的無上之寶!”
“那……那土豆呢?”崇禎緊接著問道。
“此物雖不如番薯產量那般極端駭人,然其適應性亦強,喜冷涼氣候,不耐酷暑,尤適于我大明北方稍顯苦寒之地種植。”
“土豆畝產,穩在八至十二石之間,同樣遠超小麥,飽腹感極強,臣的船隊也經常在航海時帶上土豆。”
“陛下,此二物產量雖高,但在南洋、西番也非天生地長,將他從南洋帶回大明,我漢家子民也實屬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