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法還可套用于大明衛所,這衛所不同于以往衛所。”
“老臣設想,此新衛所當有三重。”徐光啟掰著手指數來,條理分明。
“第一重,按什伍分組,設小組長、隊長。劃分責任田塊,定下耕種、管理、施肥、灌溉、收獲之各項定額、工序、規程!
“每日上工點卯,農藝精湛之老農或技術吏員擔任教習官,現場指導,嚴加考核!完成定額,超額有賞!懈怠、出錯則扣減工食!”
“此為軍法農作,令懶散散漫之徒無所遁形,務使勤者竭力,盡地力之效!”
崇禎的瞳孔不斷放大,標準化和集約用地都被你弄出來了,但是徐光啟好像沒有發現皇帝熾熱的眼神,指向墾地邊緣一排正在搭建的簡陋棚屋:
“農閑之時,尤其秋冬兩季,則轉為兵!由熟悉軍陣武藝的老教頭,統領操練武藝、演練陣型、學習守城、偵察哨探等基本戰技!”
“有組織的團練,當遇有地方小股流寇侵擾,既能護衛糧倉田舍時,還能庇佑地方,又可進行清剿!”
“第二重,在衛所中設工匠部。”
“農具損壞修葺,莊內設立鐵木作坊,收納鐵、木巧匠各一二名,一則及時修補,免農具朽壞誤農時。”
“二則教導衛所內聰穎少年,傳授鍛打、木作之基本技藝!此為實用之學,日后若遇兵事,可轉為簡單軍械修造之工坊!”
“豬、羊、雞鴨,同樣不可廢!選伶俐子弟專司養殖,積累經驗,既增油水,又備不時之需!”
“第三重,則是倉儲自足與軍民一體!”
“無論豐年災年,糧為根本!當筑高大、通風、防鼠防潮之糧倉數座!
“除上繳份額,其余所產,無論番薯、雜糧、豆類、甚至塘魚腌臘,皆按人頭定額收繳入倉!精打細算,由可靠老卒監管,非遇饑荒或戰事不可輕動!此謂‘深挖洞、廣積糧’,以備萬一!”
他頓了頓,聲音更沉:
“待農戰技藝皆熟,倉廩逐漸充實之后……可令其分出經驗豐富之教習官與精干老卒十數名,結為小隊。”
“持莊中新法圖冊、良種薯藤、以及簡明農戰規程,分赴那流民匯聚、土地荒蕪、官府無力或動蕩不安之地!擇其穩妥之鄉紳大戶或地方賢能官吏合作,如法炮制!”
“其所產之糧,供應當地,緩解官倉壓力。所練之兵,亦可協防地方,甚至聽候朝廷調遣支援他處!”
“婦人亦不可閑,設布、麻作坊,教導紡紗、織布、縫紉之技!莊戶所產棉花麻線即可自用。一可保障本莊衣被所需,自產自足。”
“二可為農兵制作統一標識的坎肩綁腿等物;三可出售盈余,增添莊中資財!”
聽到這里崇禎人麻了,問了一句:
“后面是不是從其中挑選精銳,在各地組成常備軍,方便中央及時調遣,而這些新式衛所提供部分錢糧,減少中央支出,降低軍費。”
看到徐光啟眼前一亮,崇禎心里頓時就明白了,還真是這么想的,不是,老徐,大明有點容不下你了,太超標了。
“陛下也關注西洋之事?”徐光啟有點興致勃勃地問道。
崇禎微微一愣,頓時明白了,徐光啟不愧是中西學的大師,他肯定是聽到常備軍的傳言,才萌生出這個想法。
聽完徐光啟的話,崇禎暗道和自己的預想相差不多,有些好奇問道:
“這些想法皆是愛卿想出來的嗎?”
“陛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常備軍的設想是好的,但是與大明的實際不符,老臣才想著和大明現有的政策結合一下,才琢磨出此法。”
崇禎點了點頭,對徐光啟不由得高看很多,學問好,不迂腐,精通東西方的學問,會融會貫通,還是一個科學家,崇禎此刻很想對徐光啟說:老徐,你好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