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來此已有十幾日,收獲已然足夠,再待久了反而無益,不如回去細細消化,待下次再來。”道人說著,回頭看了眼身后的山上,“正好聽說山上也有一間道觀,在下去拜訪一下,便該出去了。”
“既然仙師意已決,竇某也不便久留了,下次仙師若再進來,務必來找竇某。”
“好。”
道人答應下來,與之行禮。
轉身看一眼身后高聳如墻的山,低頭看一眼身邊的三花貓,便往山上去。
……
上山只一條路,徒步須一時辰。
山上道觀不大,就幾間房屋,里頭有幾名道士,最老的一個,已經七老八十了。
聽竇大師說,這位老道士是幾十年前才進入畫中的。那時也是生活困窘無奈,又遭了天災,在外面活不下去了,到了這里,便慢慢在半山腰上修建了畫中的第一間道觀,從此畫里也有了道觀。
也是畫中世界唯一一家道觀。
宋游帶著三花貓到來之后,觀中幾名道人大為驚訝,聽說他從外面來之后,更是驚訝不已,紛紛聚來與他閑談。
當年老觀主還是個年輕道士,幾乎餓死,無意中來到這里,并沒有攜帶任何道教經典,自身道經學識也很有限,到了這里之后,雖然仍舊在半山腰處修了這么一間道觀,不過幾乎沒有多少正經的成體系的道教經典學識流傳下來。
至于法術就別提了。
就是外面的道士,十個里面超過九個也是不會的。
目前這些年近中年的道士,幾乎都是老觀主建立道觀之后收的徒弟。
雖然此地和諧安寧,不過也有喜歡清凈的人,或是被老觀主的思想所打動,便上了山,當了新的道士,傳承衣缽。
聊著聊著,老觀主也被驚動,顫顫巍巍的走了出來。
宋游回頭一看,只見他須發都已蒼白,整個人已瘦弱不堪,雖然自己還能勉強走得動路,但也得有個徒弟跟在旁邊,隨時準備攙扶,油盡燈枯這個詞用在這位老道長身上是再合適不過了。
宋游哪里還敢坐著,連忙起身行禮。
“在下宋游,見過觀主。”
“貧道元明子,見過道友……”
“觀主快快請坐。”
有個中年道士讓了座,老觀主慢慢的坐了下來,看向年輕道人:“小道友是從外邊來的?”
“正是。”
老道士努力辨認著他的模樣,好像眼睛已經看不清了一樣,口齒也有些不清楚了,卻還問道:“外邊現在是什么年間了啊?”
“明德四年,六月。”
“大晏還在不在啊?”
“還在。”
“道友進來多久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