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尊者山~”
三花娘娘一邊跟著他走,一邊頻頻看向那大山頂上的巨大柱山。
“堯州與浪州交界,堯州協(xié)郡黃粱縣與浪州滄郡白榆縣的交界,一家一半,尊者山。”
“交界~”
小女童小聲復(fù)讀。
“三花娘娘已經(jīng)開始有意識的自己記地名了,這說明三花娘娘已經(jīng)開始有自己的地理觀,并且開始有記憶和經(jīng)歷的觀念了。”
“地理觀……記憶和經(jīng)歷……”
“這很不得了!”
下山的路又陡又險,窄又難走,道人走在前邊,小女童緊隨其后,馬兒跟在后頭,卻見道人停步轉(zhuǎn)身,認(rèn)真的對女童說:
“這是三花娘娘成為大妖的重要一步!”
小女童便也隨之停住腳步,抬頭愣愣的與他對視,隨即神情也跟著凝重起來。
“尊者山……”
小女童又扭頭看了一眼那根柱山。
“哈哈……”
道人開懷一笑,繼續(xù)往下。
燕子在空中輕巧掠過。
這片連綿群山便是堯州與浪州的交界,就連尊者山這位尊者,徑直不過十幾二十丈的一根石柱,也是兩家給分成了兩半,一家一半,上山的路又分為東西兩條線,宋游從西邊堯州上山,下山便走另一條路了。
剛好與年輕官人的路線相反。
越過山脊,便可以說是浪州境內(nèi)了。
道人依然慢慢行走,不急不忙。
有三花娘娘相伴,旅途不至于枯燥,有燕子幫忙,走到哪里也不會輕易迷路,有馬兒馱物,又什么也不需要帶,再柱上這根竹杖,便是再遠(yuǎn)的地方也可以走得到了,無非快慢而已。
甚至都不用擔(dān)心沒吃的。
半個月后。
宋游按著韋姓官人所說,在路過滄郡郡城時,做了一番補(bǔ)給,找人問清了路,便直達(dá)嵐安縣。
嵐安縣便是臨海的一座小城,還未到嵐安城內(nèi),只是沿著官道翻上一座山坡,三花娘娘就已經(jīng)察覺到幾分不對了。
此時烈日曬得人睜不開眼,路上的泥土也焦干并被風(fēng)吹成了黃沙,道人拄著竹杖踏上山坡,鞋子、褲腳和道袍下擺都布滿了灰塵,每踏出一步踩下時必然激起一篷灰塵,貓兒邁著小碎步,與他保持著一些距離,免得被他濺起的灰塵給迷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