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人一樣站著四下環顧的貓兒也從遠處收回目光。
像是互有察覺,道人與她同時向對方看去,對視一眼。
道人嘴角不禁露出一抹笑意——
不知何時,當年那只不懂道人為何總愛登山、不知山上風景為何物的貓兒也學會看風景了。
卻不知貓兒此時又在想什么。
“繼續往前吧,真是拖累先生了。”劉姓中年人邊走邊說,“到了壩樹,劉某要隨著施公、帶著三位小哥去收蠶絲,先生如有意轉轉也可跟隨我們一同前往,不過先生既是來尋龍的,未免錯過真龍風采,最好還是在壩樹尋一遮風避雨的地方住下,若見山中有修道的隱士、前去借宿最好了,唉,找不到的話劉某也可為先生尋一村民的屋舍,雖沒有那么雅趣,總歸是個住處。”
因為實在太累,他邊說邊嘆氣。
“劉公哪里的話,劉公能邀我們同路,為我們帶路講解,已是幫了我們大忙了,怎敢還勞煩劉公呢?”宋游誠懇說道,“不敢耽擱劉公買賣大事,便請劉公盡情去忙,我們在壩樹隨便找個地方露宿即可。”
“露宿?那怎么行?別看這里白天太陽曬著熱,晚上可冷得很,而且山間每到早晨,霧氣很重,可不適合露宿。”
“劉公不必操心,行走天下以來,什么惡劣的環境沒遇到過,我們早已習慣露宿了。”
“既是露宿,便得找個最好的觀景位置了,我們可一定得先與先生同去,找好地方再記住,真龍騰起時多在清晨,劉某每天早晨天亮之前就來尋先生,一同等候真龍,白天再去村寨中收蠶絲。”
“那就這樣。”
道人跟著他往山上行去。
有了大片大片的梯田,自然也就有了村寨,多隱匿在林間,是些古老儉樸的土屋茅舍,但又與山下的房屋不同——這里的房屋大多矮矮小小的一棟,幾乎都是土墻,頂上覆蓋著厚厚的茅草,一棟棟組成院落,院落又組成村寨,像是無數蘑菇長在山間。
走著走著,貓兒忽然停下腳步,仿佛有所感應,看了眼馬兒背上的行囊,又看向道人。
道人與她對視,沒有說話。
可他自然也感應到了——
行囊中的四方靈韻都有異動。
最后一方靈韻果然就在這山中。
“云州之南……”
云州之南大山重重,沒聽說過有多少獨特奇異之地,一路走來也算走了不少地方,四方靈韻都沒有過異動,如今來到這里,也算是不出所料的給與了宋游提示。
最后一方,五行應是主木了。
不過這座山中雖然靈氣濃郁,靈韻也很獨特,卻并沒有獨特到有另一方靈韻誕生于這里的感覺。
道人帶著疑惑,繼續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