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因此沒有能在歷史上流傳下來?
也只有這樣才能夠解釋,為什么梼杌所記載,作為夫子御者,親且愛之的弟子會消失于歷史,畢竟會被認為夫子所喜歡的弟子,一個是子路,一個是子淵,也就是顏淵了。
這是從哪個犄角卡拉冒出來的家伙?
這一篇還是楚狂人記錄下來的東西?
不對啊,那家伙不是嘲諷夫子了么?
怎么后來反倒學著夫子去記錄歷史了?
老人好奇地翻找其他的史料。
最后連《禮記》都給翻出來了,這里禮記,其實是春秋時期,夫子門下弟子寫的論文核定版本,禮是周禮,而記是闡述性的論文,所以禮記這兩個字解釋下,應該是,圍繞禮記闡述性論文合訂版本。
其中河間獻王所搜集的,全部夫子弟子流傳下來的記。
一共二百四十篇。
但是里面實在是有一些家伙寫得不堪入目,質量低得離譜。
如果說滿分一百分,那大概是哪個倒霉催最后一名的論文給留下來了,當做教導后人的典型范例,比如說,你小子,寫得什么東西,看看,看看,連你某某師叔都不如!
或者說,你已經不錯啦,比你那師叔強得多了喲,老師很欣慰。
想當年那小子才是……
這種學派氛圍里面,總是需要這么一個角色來鼓勵大家的。
環顧周圍,如果沒有找到的話,可以掏出鏡子看一看。
于是精簡之后,變成大戴禮記八十五篇,小戴禮記四十九篇,各有申述,有編者的引申和修改部分,屬于是孔門論文精選版本,由當時儒家大學者九江太守叔侄完成。
至于最后?
當然是最少的版本留下來了!
充分說明,不想背書,不想背論文,是從古至今所有讀書人的共性。
考試資料,考試重點,越少越好!
二百四十篇考試范圍和四十九篇里面,三歲孩子都知道選哪個了。
導致最后二百四十篇哪個,包括被勉強客氣地評價為,‘優劣不一’里面的,某人,某某人,某某神將的課后作業被當做了廁紙留在了歷史的垃圾堆里面,八十五篇版本的在大唐年間就丟失到了三十九篇,充當讓某劍圣識字的偉大任務。
四十九篇的留在現在。
而到時候大家想要拋棄四十九篇重選更少的,已經來不及了。
董越峰秉持著歷史學家在游戲里被稱作團滅發動機,追根問底的特性,翻出各種的史料,甚至于連當年戴圣,就是現版本禮記的作者,他不是被尊稱為圣,而名字就這么叫的。
大概是他父親覺得自己兒子永遠成不了圣人。
所以直接給他兒子取名做圣。
這樣對方叫他兒子就是像稱呼孔圣一樣的尊稱。
對他的稱呼也變成了‘戴圣的父親’。
瞧瞧,多有面子,白嫖了一個‘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