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讓荊州出兵相助,才能有更大的把握。
他奉命來荊州求援,卻知道,去襄陽必然無功而返。雖說他老婆是蔡瑁的侄女,但諸葛亮數次拒絕了蔡氏的招攬,和蔡氏的關系,頗為緊張。而且,蔡氏又是堅定的投降派,絕不會答應諸葛亮的請求。欲使劉表下定決心,靠蔡氏肯定不行……那么,他只有找蔡氏的政敵,或者說是整個荊襄世族集團的政敵,當年隨同劉表一同入荊州的山陽舊部,才可能有希望。
山陽舊部,無非劉琦和伊籍二人。
雖然這兩人目前都不是特別得意,畢竟有一定的根基。
劉琦不用說了!
劉表寵愛劉琮,厭惡劉琦。
這也使得劉琦不得不奮起自救,與荊襄世族抗衡。他是最親近劉備的人,也是一個堅定了主戰派。
雖被遠離權力中樞,但卻握有雄兵,屬于實力派。
而劉琦的身后,除了山陽舊部外,尚有劉氏宗族相護佑。
劉虎,劉磐,都是以劉琦馬首是瞻。雖非臣服,但是卻很擁護,彼此間也非常的信任,親密。
至于伊籍,屬于清流,頗有名望。
哪怕劉表親蔡氏,而遠山陽舊部,對伊籍依然很尊重。
有此二人出面,荊州出兵,相對容易許多。諸葛亮告辭了伊籍之后,返回驛站,準備陵出兵相助。”
劉封,拱手應命。
馬良這會兒不在驛站。
他和諸葛亮一起返回襄陽,回家探望,順便拜訪親友。
諸葛亮本想當面和馬良說明情況,可時間卻不等人。他匆匆寫下一封書信,把事情的緣由,告之馬良知曉。對馬良的能力,諸葛亮可說是毫不懷疑。馬良,足以擔當重任……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馬良去見李珪,更加合適。他是襄陽人,而且早有名聲,與李珪也算認識。
加上伊籍的書信,還有馬良自身的水平,足以勸說李珪。
所以諸葛亮在安排妥當之后,連夜離開了驛站。劉封把諸葛亮送出襄陽城,目視諸葛亮離開,而后輕輕嘆了口氣,轉身準備返回驛站。可是,就在劉封轉身之時,忽聽有人叫喊他。
“可是從之賢弟?”
劉封一怔,順著聲音看去。
一個青年走過來,就著城門口的燈光,劉封一眼認出來人的身份。
青年名叫劉聰,長沙劉氏宗族子弟,早年間和劉封一起,就讀于宗族學舍。不過劉聰是旁支庶子,所以在家中也不受待見。從學舍里出來后,便被家族安排,負責打理家族的生意。
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也算是給壓制了!
“孟明,何故在此?”
他鄉遇故知,劉封當然很開心,忙迎上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