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帳簾落下之后”曹朋便明了了曹操的意思,立刻改變稱呼。
對外,曹朋喚曹操官職,那是公事。
現在,只有他二人”曹朋喚曹操叔父,則是私事。
曹操笑了,擺手示意曹朋坐下,然后親自為他滿了一杯水酒,笑呵呵問道:“阿福,倉舒近來進步甚大,你環嬸嬸時常在我面前夸獎,他知書達理,懂得進退。而且,子文的武藝大有進步,連君明也說,他早晚必成軍中的猛將……,…
此皆阿福你教導有功,我還要先謝謝你才是。”
“叔父哪里話?倉舒天資甚好,我只是順勢引導,哪里有什么功勞?”
“誒,再好的天資,若沒個明白人指點,也是無用。倉舒這兩年每次回家,皆有進步,我也非常高興。他來年就要正式進學,不過我還是希望,他能繼續在你那邊學習。”
建安七年五月,袁紹病死。
曹操因喪亂以來,學校多廢,后生不見仁義禮讓之風,于是下令郡國各修方學。
規定,凡縣滿五百戶,即設立校官,負責選鄉中俊才教學。
凡公卿六百石以上官吏,以及將校子弟為郎、為舍人者,皆可詣博士受業。能誦一經者,由太常分等授官。曹沖此前一直是由曹朋授業,不過他眼見著將九歲,是時候正式入學,學習經典文章也就是說,他的啟蒙教育初步完成。
到了這個階段,就必須要正式的在學堂里學習。
曹朋早就預計到了這個結果,所以并不顯得奇怪…”
曹操笑道:“我聽說,倉舒在你那里,還接受了其他人的授業嗎?”
“正是!”
曹朋躬身道:“德潤、士元、廣元皆有為之士,才學過人,倉舒得他們授業,收益良多。”
“恩,闞澤此人我知道,也算是你的老部下了。
說起來,他也是個有才華的人,是時候該入仕了。我也正好要和你說這件事情,子山在海西已有三年,政績卓著。我擬將他調至司空府,出任辭曹一職,并兼任太倉令一職。如此一來,海西出缺,闞澤也算是海西老人,可繼任,你以為如何?”
步鶯要上調了嗎?
辭曹和太倉令,皆實權職務。
特別是辭曹,有監察百官之責,屬于司空府內部的執法機關。
步鶯出任辭曹,品秩雖未提升太多,確是一次不小的升遷……讓闞澤接掌海西?
曹朋立刻明白了這其中的奧妙。
于私,曹操準許曹朋繼續享受海西的三成收益:于公,銀樓的開設,也必須要有一個合適的人選去穩定局勢。相比之下,徐州九大行會的行首,更容易接受曹朋的部曲。若換一個人過去,勢必會出現一些波動,單只是和九大行首的相處,就是一大問題。九大行會是曹朋一手設立,闞澤前往海西,無疑是最佳選擇。
但曹朋也知道,這恐怕是他最后一次享用海西的收益了!
從鄧稷,到闞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