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昭和劉曄,都表示了對梁習的支持。
曹操也非常心動。
他剛要開口表示同意,卻見荀彧起身,“主公,梁習才情卓絕,的確是合適人選。然則他才到乘氏半載,政令方行,便匆匆調往他處,于乘氏空無益處。梁習往海西,誰可任乘氏?”
“這個……”
荀彧所言,也頗有道理。
這牽扯到一個政令統一的問題。梁習在乘氏剛站穩腳跟,政令剛梳理通暢。如果換一個人,誰又能保證,會繼續執行梁習的政令?朝令夕改,是一個大忌。就比如說,梁習在乘氏,提倡開墾荒田,底下的人剛開始執行,梁習就走了;換一個人前來,說不定會是另一種執政思路。也許他不贊成開荒,而提倡做其他的事情。那之前開墾的荒田,也就等于無用功。
荀彧說的這種情況,不是不可能出現。
乘氏位于巨野,是兗州重地。曹操雖說將根據地轉到了豫州,但是對兗州,依舊保持重視。
畢竟,兗州是他起家之地。
“文若,那你以為當如何?”
曹操看著荀彧,沉聲問道。
“彧亦有一人舉薦。此人于資歷,或許比不得子虞,才學也稍有不足。不過出鎮海西足矣。”
“文若所薦,何人?”
“此人名鄧稷,字叔孫。”
鄧稷?
對于大堂上的大多數人而言,鄧稷是個非常陌生的名字。
曹操也覺得好奇,扭頭向董昭看去。
董昭也是一怔,在曹操耳邊輕聲道:“鄧稷,就是曹雋石之婿。”
曹操不由得恍然,連連點頭。
怪不得這個名字聽上去有些耳熟,原來是那位獨臂參軍。獨臂參軍之名,還是從夏侯衡曹休那邊得來。典韋初建虎賁,有夏侯衡曹休為左膀右臂,故而虎賁得以成型。但夏侯衡和曹休任虎豹騎的時候,卻對曹操說:“人皆知虎賁乃伯權與我之功,卻不知若少一人,則虎賁不得成。”
曹操當時就問:“那是何人?”
“便是軍中獨臂參軍?!?/p>
鄧稷在虎賁幫忙的時候,領參軍之職。
所負責的,大都是一些雜事。在夏侯衡和曹休眼中,那些事情極為瑣碎,非常麻煩。偏偏鄧稷能做的井井有條,絲毫不亂。各種物資,都記錄在冊,一清二楚,沒有任何的偏差……軍中皆戲稱鄧稷‘獨臂參軍’。正因為有鄧稷做這些瑣碎事情,曹休和夏侯衡,才能全力練兵。
所以,當董昭提醒之后,曹操便立刻想起了鄧稷的來歷。
劉曄卻未聽說過鄧稷的名字,于是疑惑的看向董昭。
不等曹操開口,郭嘉也站起來道:“鄧稷,確是合適人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