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書稿的林森,聽見李約瑟一口流利中文,不由好奇道:“這位先生是?”
“這位是英國生物化學家,劍橋大學教授約瑟·尼達姆先生,他的中文名叫做李約瑟,”周赫煊說著又為李約瑟介紹,“李教授,這位是中華民國主席林森先生。”
李約瑟連忙握手說:“林主席你好,我此次來華,是代表英國皇家協(xié)會到中國開展科技支援工作。”
林森笑道:“感謝李教授對中國人民的支持,有什么需要幫忙的地方盡管開口。”
周赫煊招呼道:“兩位還是先坐下再說吧。”
李約瑟端坐在沙發(fā)上,詳細說明來意:“我在中國的云南、貴州、廣西、四川等省份考察了大半年時間,走訪了中國許多高校和學者。中國學者吃苦耐勞、頑強勤奮的精神令我深深佩服,但他們的糟糕處境也讓我非常痛心難受。現(xiàn)在中國科學界處于封閉狀態(tài),跟世界科學界是脫離的,甚至連一本最新的西方期刊都買不到。”
林森嘆氣說:“這是政府的失職啊,不能為科學家創(chuàng)造良好的研究環(huán)境。”
李約瑟繼續(xù)道:“我想在重慶創(chuàng)辦一個科技援華機構,此機構的宗旨大概有這么幾點:第一,保持中國和世界科學界的聯(lián)系;第二,為中國科學界提供必要的科研物資;第三,向西方輸出中國的科技文獻;第四,為中國科學團隊提供咨詢服務;第五,幫助中國科學家實現(xiàn)國內的彼此交流。”
“這是好事啊!”周赫煊高興道。
林森也說:“李教授此舉,必然能夠幫助中國科學蓬勃發(fā)展。”
李約瑟道:“英國駐華大使霍勒斯·西摩爵士對我的想法非常支持,他已經致電英國政府,相信很快就能得到批準。中國的行政院和國防科學促進會也很支持,但這種支持只是態(tài)度上的。現(xiàn)在重慶的房屋很緊張,我迫切需要一個穩(wěn)定的辦公地點,而且我還需要召集人手。比如把中國科學成果和文獻翻譯成英語,就需要專業(yè)的翻譯人才。”
周赫煊想了想說:“我名下的房產都租售出去了,正好前段時間《非攻》停刊,編輯部所在地租給了一份小報,其中有兩間屋子還空著。請李教授暫時委屈一下,把那兩個寫字間作為機構駐地。”
“兩個寫字間足夠了,畢竟我們只是初創(chuàng)。”李約瑟頗為高興。
歷史上,李約瑟實在找不到房子,只能借用英國大使館的偏房辦公,狹窄破舊極不方便。直到抗戰(zhàn)都快勝利了,政府撥款修建的辦公樓才正式落成。
周赫煊說:“至于翻譯人才那就更好辦,中國現(xiàn)在有很多知識分子失業(yè),只要在報紙上登載招聘信息即可。”
李約瑟又說:“我還有個不情之請,希望周先生能夠在這個機構擔任職務。”
“沒問題。”周赫煊爽快答應。
李約瑟即將創(chuàng)辦的這個機構叫做“中英科學合作館”,抗戰(zhàn)期間為中國科研機構購買了大量物資。比如清華大學無線電研究所急需的稀有氣體,北平研究院急需的光學玻璃,西南聯(lián)大物理學家們急需的高速電子振蕩器,四川農業(yè)實驗站急需的秋水仙堿等等。
購買這些物資所需要的錢,基本上都由李約瑟墊付,英國政府給了一萬英鎊的初期經費。并且運輸也是個大難題,需要走駝峰航線空運,有時候出現(xiàn)意外還會機毀人亡。